解理仁:余晖犹映满天红
在宿城区埠子镇街南一座普通民房里,年近九旬的解理仁老人退守老宅,每天读书看报,坚持锻炼。老堂屋摆满他当年参加会议的合影照和一本本荣誉证书。老人说寂寞时看看它们,回味过去时光,享受当下幸福,感觉事事满意,天天高兴,这是他的精神支柱。
年2月解理仁中学毕业,被分配在原泗宿县潘山区黄庙小学教书,年解理仁到埠子中心校任教,直到年离休。他的从教生涯并不复杂。
告别教育生涯后的三十多年里,解理仁抱着“我是一名党员,活着就要把自己交给党,就要为社会作贡献”的坚定信念,用夕阳余辉为自己一生镀上耀眼的金光。解理仁相继被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宿迁市委老干部局表彰为“离休干部”先进个人,被江苏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江苏省原文化厅评为全省网吧“五老”义务监督员,还获得宿迁市“最美老干部”“群众身边好党员”等各种表彰。
年,解理仁担任埠子镇老干部联络员。走访中,他发现退休老干部情况复杂,常有无所适从、急躁易怒、思想退步等情况。解理仁逐一登门找老干部谈心,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思想动态,向他们宣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遇到思想有疙瘩难以解开的,他反复劝说开导。为了帮助这些老同志振作精神,幸福生活,医院,专门向心理医生和专家请教,然后有针对性地对老干部进行心理疏导,引导他们主动做事、乐于奉献,过有阳光有质量有意义的生活。解理仁把全镇离退休人员组织起来办学习班,开展亮思想、亮生活、亮身份、亮特长“四亮”活动,让老干部重新认识自我。他自己勤于学习,及时了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及国内、国际大事,重要内容摘录剪辑归类。每一次党的重大教育活动,他总是先行一步,自己先学,再组织老干部认真学习。在他模范带动下,埠子镇老干部工作开展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
做好老干部工作要有固定场所,要配备书报和活动设施,为此,解理仁及时向埠子镇党委报告,并介绍兄弟乡镇经验做法,得到党委的大力支持,盖起了老年活动室,订了报刊,有了固定活动阵地。老干部们主动将党的方针政策编排成舞蹈、快板、话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当地演出。解理仁还组织老干部宣讲团、报告团每年进村宣传50余场,受教育者约2万人次。
解理仁是致富脱贫致富的“宣传员”。在埠子镇组织开展的致富奔小康活动中,他积极组织老干部开展“夕阳红致富竞赛、争做科技带头人”活动,积极倡导老干部献计献策献科技,做党和政府的参谋助手,为全镇农业结构调整和小城镇建设出力流汗。
年至年,解理仁被埠子镇聘为监督员,监督夏粮收购工作。解理仁与镇粮管所沟通协调,张榜公布粮食收购信息;简化流程,为售粮群众提供多种服务,维护群众利益。那年头,交公粮是农民应尽义务,特别是每天临近中午,烈日炙烤,卖粮群众情绪焦躁,极易引发矛盾。每每遇到这样的事,解理仁都会及时赶到,耐心说服教育,保障了售粮群众利益。
救急如救火。年,一位离休干部的孙子患急性白血病,急需10多万元治疗费,经多方筹措,仍有1万多元缺口。解理仁 时间组织老干部捐款,并向有关部门争取救济款项,终于筹集齐了治病费用。
年,解理仁担任宿城区古城街道关工委副主任兼关爱团团长。为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吧,他与其他退休老干部一起对该街道城西组十七八个网吧进行巡查监督。他虽然患有严重高血压,却风雨无阻坚持步行巡查。老伴患有老年痴呆症,没人照料时,解理仁会带上老伴去网吧巡查。年8月的一天,老伴独自在家时突发脑梗塞,虽然经抢救捡回一条命,却摔断了手臂。刚过两天,解理仁放心不下,又去巡查网吧了。他们的义务监督,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筑起了一道牢固的屏障。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的一切都是党和人民给的,活着就要为党的事业奉献一份力量。”解理仁说,他知足常乐,对党常怀感恩之心。他认为,活在当下万事无忧,该知足了。
莫道桑榆晚,奉献度晚年。从教时,为人师育桃李呕心沥血;离休后,无偿服务为社会无怨无悔,解理仁着实令人感佩、敬重。(韩海涛)
周继云:抓典型书记
登门拜访离休老人周继云之前,我拨通了他家的电话,接电话的正是周老。我说要去拜访他,写一篇有关他故事的文章。周老并未欣然应允,说没什么可写的,让我去找别人。这是冷淡的回避,还是老人家不善张扬?一个暴雨将至的周日,我决定前去拜访。
走进周老的住处,我并不觉得生疏和尴尬,这源于周继云夫妇的热情和随和。我相信,一对从岁月深处走来的老人,断不会对陌生访客怀有警惕和戒备。
周老个头很高,腰很直,精神矍铄,一看就是岁月征服不了的人。听说我要采访他,周老挠挠头,布满老年斑的脸上露出腼腆之色。在我看来,离休以后很少出门的他,就是一本尘封的书,只要打开,一定能阅读到动人的章节,每一个章节背后,或许隐藏着鲜为人知的故事。我此行目的就是探寻这样的故事。
“说些什么呢?”周老自语着。经过短暂的沉默,在我的引导下,周老终于打开话匣子,开始对往事的追忆。
周继云年出生于宿迁骆马湖畔,9岁入私塾,接受四书五经之类的国学启蒙教育。16岁那年学校闭馆,学业未成的他回家后经人指点,开始了长达10余年的经商生涯。说到这10余年的从商经历,周老兴致颇高,形象地总结为“三闯”。
16岁离开父母,在骆马湖生意人的帮助下做起了榨花生油的营生,这是人生起步阶段一个不小的挑战,也是生活对涉世未深的少年胆略与勇气的考验。
“ 闯”去晓店、嶂山买花生就陷入了困境。那个凌晨,满天繁星闪烁,村庄酣然入梦,周继云牵着驴离开村子。在集镇上忙了一天,临近傍晚,周继云牵着驴,驴背上驮着两口袋花生回来。走在浓重的夜色里,驴蹄敲击着路面,也敲打着旷野的寂静和少年内心的孤独与惶恐。正走着,一道水沟挡住了去路,水沟上横着一座草桥,周继云决定牵着驴从草桥上通过。或许听到了沟里哗哗的水声,或许预知草桥下的隐患,驴不走了。在进退两难之后,周继云顺着河堤走了几个时辰,最终在二奶奶家住了一夜。二奶奶心疼地说,这要是遇到土匪该怎么得了啊!
如今重温那次“历险”,周老一点不觉得那是人生中的困境和挫折,更像是课堂上成功算出一道难题一样,言语中流露出激动和自豪。他乐呵呵地说,经过 次闯荡,胆子就大了。
“第二闯”过黄河。后来,他又推着独轮车跨过黄河,同他人一起到几百里之外拿枣子、白果、柿饼换回高粱。
“第三闯”去山东临沂。那时有“山东无鱼不过年”的说法,临近年关,周继云和几个同乡,在滴水成冰的冬天里,挑着骆马湖里打捞出来的鲜鱼到临沂去卖。
“三闯”经历刻骨铭心,个中甘苦,不言而喻。但从买卖经历中,周继云得出一条经验:做任何事,都要学会与人合作,不能单人行动。“三人行,必有我师”。周老用上了孔子的话。
青少年时代的历练,塑造了周继云顽强自信的品格,为他后来参加革命工作提供了毅力与意志上的支撑。
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周继云的人生出现 次转折——由走南闯北的生意人变成了新中国建设队伍中的一员。
“年,我到运河区陆圩乡工作,负责粮食征收。此后一直在政府做文书、秘书,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20年。”周老的一番话让我肃然起敬,如果不是亲耳所闻,我怎么也不会把身材魁梧、面目黝黑的买卖人同“笔杆子”对接起来。
20年文秘生涯中,周老最不能忘怀的是年初到原宿迁县委办公室做文书时的经历。那时打字机还没有普及,文件材料都是靠刻钢板油印而成。周继云不会刻钢板,办公室就为他添置一台打字机。经过夜以继日的刻苦练习,周继云很快学会了打字,娴熟的技能和惊人的速度让领导同事十分惊奇,以至很多部门纷纷找他帮忙打字。在一次县委组织的打字比赛中,周继云获得 名。周老说,做文秘工作那几年,由于自己勤学苦练,驾驭业务的能力不断提高,工作起来得心应手,无论遇到多大的会议,面对多少重要的材料,都能准时出色地完成任务。
周老说,在文秘岗位上之所以能坚持20年,工作做得有声有色,除了自己能吃苦、善钻研,夯实业务根基,学会与他人合作也极为重要。如果缺乏与他人合作,不依靠集体力量,你就是有三头六臂也成不了大事。
周老停下来,似乎仍沉浸在远去的时光里。我问他后来又走上了哪些岗位。他乐呵呵地告诉我,年以后就当了公社书记,直到年调到原宿迁县委统战部工作。
谈及做公社书记的经历,让周老激动不已的是在井头、耿车任职那几年。任原井头公社党委副书记期间,周继云分管农业,可圈可点的业绩是参与和指导群众实施“三麦播种、五沟配套”试点项目,组织全公社干部参加现场会,由点及面,向全公社推广。县委以此为典型,多次召开现场会向全县推广,一时,周继云成了农业战线上的“新闻人物”。
此后,周继云又组织干部群众搞了亩油菜大苗移栽项目,近千人聚集现场,目睹油菜大苗移栽,现场可谓盛况空前。当年试点油菜亩产量达公斤,随着大苗移栽技术的推广,公社的油菜亩产量较往年均有较大提升。这一技术和经验得到了县委高度评价,县委办局、其他公社多次前来观摩,及时向全县推广。后来,在原三树公社搞的亩三麦播种试验田、亩油菜大苗移栽现场,均产生较大反响,成为干群热议的话题。
周继云如同一位勇士,哪里需要他,就在哪里冲锋陷阵。年秋,组织上安排周继云到原耿车公社任“一把手”,周继云早就得知耿车是个“不凡之地”,是块不好啃的“骨头”。尽管如此,周继云还是如期赴任。耿车与徐州沙集接壤,是宿迁的“西大门”。周继云发现耿车与沙集交界处,沟壑纵横,堤坝凸凹,绿化空白,而对面沙集地界土地平旷,河堤高耸,渠水清澈,林木葱郁,二者形成巨大反差,严重影响了宿迁形象。整治“西大门”的计划在周继云心中悄然而生。周继云立即召开会议,组织0人投入水利和绿化工程,一周内务必完成。这是一场战役,也是一次挑战,需要胆略和自信,既是担当,也是责任。
0人披星戴月,不辞劳苦,奋战在工地上。一周后,一条20里长的笔直宽阔的河渠横空出世,河渠两岸新栽的树木纵横成行,一个清新宜人的景观赫然入目。“耿车式的跃进”令人称奇,沙集的干部群众看到这一新生的景观恍若隔世,惊叹不已,为求证这一奇迹的诞生秘诀,他们亲自登门,探寻创造奇迹的法宝。
周老说,在耿车7年,组织上交给我的“西大门”没有给宿迁丢脸。
临近结束时,周老说,我做书记这10多年,总结出一个经验:抓典型。用典型说话,用典型引路,用典型办事。简短的话语,道出了一个党委书记成功的秘密,而秘密背后,却是顽强的信念和巨大的付出。
出门时,外面已是暴雨如注。周老夫妇极力挽留,我谢绝了,一头冲进暴雨中。在瓢泼大雨中,我仿佛看到一个高大的汉子在人生道路上艰难跋涉的背影。追随这一背影,雨声成了动听的歌谣。(王善余)
徐云亭:见证宿迁工业发展
在宿迁虹枫老年公寓,我见到了离休老干部徐云亭。徐老面色红润,精神矍铄,不像已经92岁高龄的耄耋老者。只是坐在轮椅上,行动有些不便。他将我让到靠近阳台的椅子上坐下时,我才发现他的左腿裤管里空荡荡的。
之前,我对老人的过往一无所知。看到他失去了一条腿,我心想,这么大年龄的长者,不是参加抗战的解放军战士,就是抗美援朝的 战士,这背后肯定有一段戎马倥偬岁月。
我小心谨慎地询问:“徐老,您的腿……?”
“这个啊,年一次车祸要了我一条腿。那时我在老年大学做副校长,一次骑电动车下班回家的路上出了意外。”原来是个事故,不是故事,我的“设想”落空了。
随便聊聊吧,从谈话中再重新寻找切入点。
徐老介绍,他出生于年,年新中国成立以前参加工作,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年,二次解放后的宿迁百废待兴,各行各业都需要人来管理,徐云亭上过几年私塾,认得几个字,就被安排在当时的南关镇工作。那时候上班也没有工资,大家都是凭着对新政权的一腔热情投入工作的。
年冬天,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把当时的宿迁笼罩在一片饥寒之中。那时候可不比现在,现在的大雪是美景,那时候的大雪是灾难。共产党的新政权极尽所能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上,倾政府所有,干部带头克服困难捐款捐物,挨家挨户给老百姓送去御寒衣物和果腹吃食,党和国家的温暖抵御了新中国成立后的 场雪。老百姓切身感受到共产党的好,发自内心地热爱新中国。徐云亭主要工作就是分发物品,他每天都被感动包围着,70年后回忆起来仍觉温暖无比。
随后,徐云亭被分配到原宿迁县手工业局工作,主要任务是组织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从年到年,手工业者基本都加入了供销生产合作社。这一时期,徐云亭每周都要从城里到大兴、丁嘴、仰化等乡镇,参与组织督促检查供销生产合作社工作。没有公交车,没有自行车,来回都靠两条腿走大路,其中辛苦自不待言。
年到年是 个五年计划时期,党中央号召全国各族人民大办工业,重建和恢复较为完整的工业化体系。这一时期,徐云亭被调到原宿迁县工业局工作。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宿迁提出了“玻璃城,水稻县,黄河苹果葡萄山”的宏伟规划,主要内容是:利用宿迁盛产的优质石英砂,在县城大建以玻璃厂为龙头的工厂;在农村推进旱改水,栽种水稻,提高粮食产量;在黄河滩大面积种植苹果树,同时生产果酒,现在的果园社区就是这个规划的产物;在城北晓店丘陵地带推广葡萄种植,记得那时农技专家培育出一种名为“宿晓红”的优质葡萄,产量高、含糖量高,适合酿造葡萄酒,于是宿迁葡萄酒厂应运而生,其生产的马陵山牌葡萄酒行销全国各地,深受用户好评。可惜名噪一时的“宿晓红”现在已基本在宿迁大地绝迹。
宿迁城区两条道路的建设让徐云亭老人记忆犹新。一条是幸福路,这是为发展商业而建的路;一条是运河路,这是为发展工业而建的路。“这是一项了不起的工程,直到成立地级市之前,这两条路都是宿迁城区最主要的南北大通道。”徐老回忆说,那时候修路可不像现在都是机械化,全靠着肩挑手推铁锨挖,“纯手工制作”。“机关单位,各部委办局工作人员,管你是领导还是普通工作人员,都得参加劳动。”
幸福路修好后,串起了一家家商店和宾馆,成为市民逛街休闲的好去处;运河路开通后,串起了一座座工厂,实际上就是宿迁早期的“经济开发区”。
徐老到底是曾经在工业局工作过的老干部,对当时运河路沿线的工厂如数家珍:宿迁水泥厂、宿迁磷肥厂、宿迁毛纺厂、宿迁机床厂、宿迁啤酒厂、宿迁葡萄酒厂、宿迁白酒厂、宿迁酱醋厂、宿迁罐头厂、宿迁食品厂、宿迁肉联厂、江苏玻璃厂、宿迁玻璃厂、宿迁轴承厂、宿迁钢珠厂、宿迁商业机械厂、宿迁棉纺厂、宿迁服装厂、宿迁化肥厂、宿迁灯具厂、宿迁农药厂、宿迁制药厂、宿迁刺绣厂、宿迁印刷厂、宿城日用品厂……
“老了,老了,有的想不起来了。”徐老笑了笑,又摇了摇头,接着说道:“那时候宿迁的工业门类非常齐全,生产的、生活的,吃穿用住,方方面面,应有尽有。你看看是不是较完整的工业体系?除了军工和重型机械我们没有,其他都有了。很多品牌都叫响全国,比如说马陵山牌葡萄酒、凤凰泉啤酒,还有霸王白酒,你恐怕没喝过,真好喝。我退二线以后到宿迁水泥厂任党委书记、厂长,干了好几年,那时宿迁水泥是一块牌子,是建筑材料的 。”
宿迁运河路沿线以前是工业集中区,现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让运河路沿线更美了。一些老厂房、大烟囱,作为工业遗存,徐老说要把他们拍照存储在相册里,留下那段辉煌的记忆。(王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