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在枣庄腹地山亭西集镇有一处古代的贵族墓地被发现,当考古学家把一件青铜器挖掘出来的时候,发现里面盛满了液体,据专家们考证,这是当年贵族们享用的酒。
在两千八百多年以前,无论宫廷中的觥筹交错,还是民间的推杯换盏,酒,已经与那个时代的喜怒哀乐紧密相连了。据史料记载,当时被称为兰陵的广大枣庄地区酿酒的作坊非常多,酒,从那个时候就与枣庄人的生活密不可分了。枣庄人左丘明在《左传》中说“酒以成礼”,可见在春秋时期,枣庄就有了酒文化;战国时期的孟尝君,养食客三千,研治国方略,谋取天下,酒是不可或缺的。
五百年以后的西晋时,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也慕名来到枣庄,他流连于泇河与承水之间,穿行在坛山与抱犊之上,乘鹿车,携酒壶。“行无辙迹,居无室庐;幕天席地,纵意所如。”,陶醉在酒与山水之间,在枣庄游山历水,唯酒是务,枣庄的酒留住了一代酒仙。
再多年后唐代大诗人李白也无不羡慕的留下“古来圣贤多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甚至不远千里亲自来到刘伶曾经长醉不醒的地方醉卧兰陵,于是酒入豪肠,留下千古绝唱《客中行》“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的诗篇。成就了兰陵美酒也让枣庄地区的酒文化更加绚烂。
在枣庄地区与酒的历史一样悠远的是石榴种植。"雾壳做房珠作骨,水晶为粒玉为浆".这是北宋诗人杨万里称赞石榴的诗句。相传,两千年前的西汉时期,在家乡留有“凿壁偷光”美名的丞相匡衡被贬返乡时,将皇苑中的石榴树苗带回家乡,种植在他老家的山前屋后,后经历代栽培,逐渐形成规模。如今,峄县也因广植石榴而名闻天下。峄县石榴园座落于枣庄市峄城区西北部的棠阴、王庄两乡境内,在东西绵长15公里,南北宽约2公里的山地阳坡和田野上,遍植着40多个品种的石榴树,总面积逾10万亩,被誉为"冠世榴园",俗称"万亩石榴园"。园中的石榴以品种多、品质好、个头大而誉满省内外,与烟台苹果、莱阳梨、肥城桃齐名,被列为山东省的名特果品。石榴花也被枣庄市定为市花。
石榴被视为吉祥果,喻为团圆、团结、喜庆、红火、繁荣、昌盛、和睦、多子多福、金玉满堂、长寿、辟邪趋吉的象征。唐《史书》记载:女皇武则天曾下御旨,封石榴为“多籽丽人”,此后石榴就成为历代宫廷贡品,内有“百子团圆”之寓意。
作为从西汉就开始种植石榴的枣庄地区,石榴也有着广泛的群众文化基础,枣庄的民间工艺剪纸、刺绣、年画等也大量出现石榴题材。端午节,枣庄还流传着用石榴花泡水洗眼能够防治眼疾的风俗,当地民众的小孩拉肚子、冬天手上出现冻疮用酸石榴煮水医治往往具有奇效。
枣庄的婚育习俗中与石榴有关的内容特别多,定亲的女子要给未婚夫绣石榴荷包,新娘出嫁要穿大红袄,当地把这种红称为石榴红,嫁妆中要有一对绣有石榴的枕头、肚兜,刻有石榴的“百子床”,新婚房屋门窗要贴石榴剪纸,并且在枣庄民间也流传着榴下求婚、榴下求子、榴花为媒的传说。在小孩子过百岁或送粥米时,外婆或姨送给小孩的长命锁上也往往会找到石榴图案。
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就一直通过饮用酒来消除疲劳、提神、祛寒、镇痛、强身键体。《黄帝内经·素问》就有“酒类,用以治病”的说法。《汉书·食货志》中记载:“酒,百药之长。”《本草拾遗》中评价酒能“通血脉、厚肠胃、润皮肤、散湿气、消忧息怒、宣言畅意。”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适量饮酒可消冷积寒气、燥湿痰、开郁结、止水泻。”作为酒文化深厚的枣庄地区,石榴酿酒恰恰是酒文化与石榴之乡最好的结合,自从西汉匡衡把石榴引进枣庄,到东汉朝时期此处曾大范围种植枣树,相关的就带动了其姊妹石榴的种植,到三国时期,曹操任兖州相,在此处屯田养马,但不准老百姓种庄稼却可以种植石榴和大枣,也无形中推动了石榴的种植。作为含有一定糖分和水分的果实,经过破碎、压榨取汁、发酵或者浸泡等工艺精心调配酿制成为石榴酒,解决了盛产时果实储存的问题,石榴酒不仅保持了石榴原汁的色香味,而且保留了石榴的主要营养成分,通过酒精的作用更能为人所吸收,同时因甜、酸、清香的风味特色为历代人民所喜爱。
其实,石榴酒不是枣庄地区的人民首创的,从人类社会发展史的角度看,中国果酒是人类最早发明的酒。而石榴酒也是果酒的一种,据文献记载:从汉唐到明清,我国不仅有果酒生产而且品种繁多,像枣酒、桑椹酒、梅子酒、石榴酒、桃酒、梨酒等,而石榴酒在古代称“榴花酒”、“石榴花”、“榴花樽”、“榴花天酒”。
唐代,传说杨贵妃钟情石榴酒,唐玄宗责成专人为其酿造石榴美酒(距今1多年),诗人乔知之“石榴酒,葡萄浆。兰桂芳,茱萸香。愿君驻金鞍,暂此共年芳。“的诗句,更成了人们赞美石榴酒的千古绝唱。
在元朝,帝王曾下禁酒令,但是,惟独对果酒放行。据《折津志》等记载,石榴酒等都是元代果酒中常见之品。
石榴酒与葡萄酒一样都是果酒,而果酒在世界各类酒中占据着十分显赫的位置,其产量在世界饮料酒中仅次于啤酒列第二位,是最健康、最卫生的饮料酒。营养学家指出,与白酒、啤酒等相比,果酒的营养价值更高,对健康的好处也更胜一筹。
在崇尚时尚健康的今天,人们对饮酒有了新的认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