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乘坐公交去往密接隔离酒店的路上,一辆大巴车从后方逐渐赶超上来。侧身一看,里面都是穿着制服、戴着口罩的医护们。在空旷的道路上,我们隔着两道车窗,朝彼此挥了挥手。有些“社恐”的我迟疑了一下,抵不住那一刻内心的冲动,伸出双手朝她们比了一个大大的爱心。我们都笑了。
昨天,上海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核酸检测,也是我作为密接者前往隔离酒店的第一天。上海的街头,是寂静的。但路旁许久未见的绿色和映入眼帘的无名花儿,依然在热情地拥抱着春天的到来。
“盲目的乐观派”
实话说,我真没想到自己会成为密接,并且过程还如此地“跌宕起伏”。
即便是阳性确诊数字在往上涨,作为一个“盲目的乐观派”,曾经的我也坚信,自己会成为决赛圈选手。更何况,在此之前,我们小区堪称全街道“最安全小区”,没有一例确诊阳性。
于是,当4月1日在社区群得知出现阳性检测结果,我和室友应该是密接时,我俩的第一反应是,“乐观又一次被打倒。”
为什么“又”呢?原本,我们小区此前因出现假阳结果,按照规定实施“7+7管理”,算下来,4月1日就是解封之日。前一天晚上,整个社区群的人已经屏息等待放飞自由灵魂的那一刻。没想到,当晚就出了一个重磅消息——浦东后续分区防控有关事项通告发布,区域内划分为封控区、管控区和防范区实施动态调整。
4月1日出门泡汤了。一阵垂头丧气后,我俩又开始打起精神计算解封时间。“按照3月28日起算,我们目前没有阳性病例,那就是‘7+7’管理,也就是4号就能下楼啦!太好了!”我满怀希望地大喊。
“你确定?可能是从1号开始算噢。”室友回道。
“哎呀,人嘛,总是要往好处想。”没成想,还没就4号还是7号解封决出胜负,我们就成了密接,时间跨度直接拉长到至少14天后。
最开始,我对密接这事儿没什么概念。一来,自己不一定会转成阳性,二来,就算是转成阳性,作为接种过疫苗的年轻人也不觉得害怕。
此时,有个朋友提醒了我:“你们要去酒店隔离吗?”回想到这位生性坚强的朋友,14天隔离期间到最后,差点儿因为长期一个人呆着有点抑郁,我的发条一下子又拉紧了。不会吧?要去隔离酒店吗?此时,“盲目乐观”又出现了:“现在基础设施比较紧张,密接应该就是居家隔离了吧。”
等待了一天,似乎确实有这个迹象。我和室友逐渐放下心来,决定好好适应居家隔离,给生活增点姿添点彩。3号上午,俩人还特地化了个简单的妆,穿得正正经经地面对面工作。一切都很美好,直到下午6点。
当时,我们正在吃晚饭,居委书记打来一通“密接要转运去隔离酒店了,你们准备一下,今晚就走。”
乐观节节败退,所剩无几。得知消息的朋友们纷纷给出建议,“多带点书,一两本不够”“带点儿果酒,睡不着的时候可以助眠”“记得带上羽绒服保暖”……接下来,就是一阵兵荒马乱的收拾。以防万一,我又跑去室友那里借精神食粮。这位哲学专业出身的朋友,书架上的书籍,光是书名已经让我却步。最终,扫视了一番后,拿出一本《叫魂:年中国妖术大恐慌》。嘿,这听起来,很适合隔离期间辅助修仙。
略带焦灼地等待着。直到4号下午3点,我们终于坐上了转运车。“也许,隔离酒店环境会不错噢。”虽然几番折戟,但阳光正好,美好的希望又再次出现了。
与陌生乘客的交会
路公交车,负责我们的转运工作。驾驶员老曹自从被指派转运密接者以来,全天24小时待命,几乎没睡过好觉。有时忙到凌晨4点,睡了两个小时,下一个任务又来了。沉默,是这些一线转运驾驶员留给大家最深刻的印象。
与他搭班的人,则要承担“话痨”的角色。这是一个年轻“大白”,看着也就20岁出头,路上一直负责联系居委,对接密接者上车。他似乎不是很熟练,与人沟通的时候还会有些卡词,最后又会略带羞赧地道歉“我好像耽误了不少时间”,透着一股笨拙的可爱。后来我们才知道,今天是他第一次“上岗”。
等待,几乎占据了转运大部分的时间。不过,对于我们来说,长时间封控后乍一见天日的新鲜感,还有对如今周遭的陌生感,足以冲淡路上的一些无聊。何况,还有一车生动的乘客。
“你不要去小区东门,往西门那边走比较好接人。”坐在我身侧的大哥,穿着高级别防护服,时不时隔空指导年轻“大白”。乍一看,还以为这是编外防疫人员。
实际上,这是一名外卖小哥,对这个片区实在是了如指掌。因为合租的室友是阳性病例,所以他就成了密接。“现在很多同事不能回小区了,回去了就没法工作。”他说,有人会睡到马路边,凑合着过一晚。在更早封控未收紧之前,还有人会去洗浴中心暂住。
我的目光时常会落到每个人携带的行李上。许是有了前人的经验,注重口腹之欲的年轻人,几乎把行李箱以及塞满零食的大袋子作为标配。自热火锅、锅巴、方便面、坚果等等,五花八门多了去。还有人在长瓶子里塞满了生鸡蛋,这着实令我思忖了好久。
独自一人上车,容易有紧张感,习惯沉默。当一群人上来后,那种热闹感,会填满整个车厢,孤独感就会被消解一部分。
当公交车停在大众眼中的“消费神话”——汤臣一品门口,车内的人几乎都坐直了身子,有的甚至拿起手机开始拍照。我也一下子精神起来,联想到之前网上“汤臣一品业主退回街道蔬菜礼包”的传言。尽管小区已经在微博上辟谣,但人类的好奇心本能,还是驱使着我准备向业主们打听一番。于是,大家都观望着,看看究竟里面会走出什么样的人物或者明星。
一个小时后,终于揭开了庐山真面目。原来不是业主,而是物业的十多名工作人员。期待没有成真,不过,听着车上他们的聊天动静,又会觉得这样的热闹很真实。这些都是中年人,女性看起来更兴奋一些,似乎要面对的不是可能出现的阳性概率,而只是一次简单的出游。“你不要担心,你爸爸跟我们在一起,没关系的”“我女儿就先不告诉她了,等差不多好了再说,怕她担心”……你一言她一语地交谈着,时不时发出笑声。
“我发现,上一代的人似乎更能面对苦难。”朋友说。
“谁说不是呢,可能经历多了,眼前的事儿就都不是事儿了吧。”我想。
行至半途,身后一辆大巴士缓缓地赶超上来。正好奇着,仔细一看,里面原来载满了医护人员。我们不知道他们从哪里来,她们也不知道我们要去往哪里。双方的目光带着疑问与探究,随即释然,在当下,这又有什么重要的呢?“他们是谁啊?”“他们是来给我们做核酸的”“他们是来帮我们的人!”物业的叔叔阿姨们大声说着。我们隔着车窗朝对方挥手比心,就在这十几秒的交会中,向彼此传达着鼓励与感谢。这一刻,我们又有了新的力量。
眼下,上海进入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市民生活的各方面难免遇到不便。大家对疫情防控工作有什么意见建议、或碰到困难需要帮助,欢迎在文末给我们留言并留下联系方式。我们将及时向有关部门传递信息,尽力为您排忧解难。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作者:林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