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圣”杜甫有一首《饮中八仙歌》: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家业传承酒)《饮中八仙歌》中描绘了长安城里的八位人物:状元郎贺知章、汝阳王李琎、左相李适之、齐国公崔宗之、吏部侍郎苏晋、大诗人李白、书法家张旭、布衣焦遂。除了末位的焦遂生平不祥外,另外七位都是位高权重的大人物。这些人的酒量惊人,喝醉后常有惊人之举。
(酒中八仙之贺知章)贺知章是个爱喝酒的老头,醉酒后摇摇晃晃地骑着马,不小心掉到井里,竟然在井底睡着了。汝阳王李琎是皇上的侄子,喝了三斗酒才上朝,路上遇到运酒的马车,口水就不由自主地流下来,遗憾自己的封地不在酒泉郡。宰相李适之每天喝酒要花上万两银子,酒量犹如鲸鱼吞吐百川之水,自称喝酒不处理政事,是为了退位让贤。齐国公崔宗之是个英俊潇洒的美少年,他喝酒时,高举酒杯,仰望青天,睥睨一切,喝醉后,风度翩翩,玉树临风。
(酒中八仙之汝阳王李琎)吏部侍郎苏晋平日里吃斋念佛,一喝酒就把佛门戒律忘得一干二净。大诗人李白喝醉酒后,诗兴大发,挥笔赋诗百篇,天子派使者召见他,他却高呼自己是酒仙,不肯前往。书法家张旭喝醉后,豪情奔放,在众人面前摘下帽子,奋笔疾书,一幅绝妙的草书就会从他笔下流出。布衣焦遂喝醉酒后,喜欢高谈阔论,滔滔不绝,常常语惊四座。
(酒中八仙之左相李适之)这八位人个个都是海量,汝阳王李琎喝三斗才上朝,左相李适之喝酒犹如鲸鱼吸水,大诗人李白喝一斗尚能写诗,布衣焦遂喝五斗酒还能够高谈阔论。他们所说的一斗酒究竟是多少?在唐朝,最常用的容积单位是“斗”,“斗”又分为“大斗”和“小斗”,1大斗=ml,1小斗=ml。酒的计量单位通常按小斗计算,所以李白喝的一斗酒为ml,约等于4斤。
(酒中八仙之崔宗之)喝4斤酒在古代属于什么级别的酒量?史书记载,东汉末年的书生卢植,能“饮酒一石”。一石=10斗=0ml,约等于40斤。南陈后主陈叔宝被隋文帝杨坚骂为“全无心肝”,亡国后,陈叔宝每日饮酒一石,也能喝40斤酒。与卢植、陈叔宝相比,李白喝一斗酒算不上好酒量。不过能像卢植、陈叔宝这样饮酒的人,历史上总共也没有几个,他们的酒量是远远大于“酒中八仙”的。“酒中八仙”讲的是八个喜欢饮酒的人,他们的名气在当时非常大,所以杜甫称他们为“酒中大仙”。单单以酒量来看,他们的酒量比普通人厉害,但也厉害不了不少。
(酒中八仙之吏部侍郎苏晋)在唐朝,诗人们经常一喝酒就几百杯、几斗,他们喝的酒真是现在的白酒吗?此“白酒”非现在我们所饮的白酒,唐朝的“白酒”是我们所说的米酒,因为用白米酿造的酒,也被称作“白酒”。李白《将进酒》中“会须一饮三百杯”,饮的是米酒,而不是我们所说的白酒。
(酒中八仙之诗仙李白)在唐朝,除了喝米酒外,还常喝果酒和官方的配制酒。唐朝的果酒主要是指葡萄酒,诗人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诗人李颀的《塞下曲》:黄云雁门郡,日暮风沙里。千骑黑貂裘,皆称羽林子。金笳吹朔雪,铁马嘶云水。帐下饮葡萄,平生寸心是。其中的葡萄酒就是这类的果酒。葡萄酒与米酒的度数差不多,要比朝廷的配制酒度数高一些。
(酒中八仙之草圣张旭)唐朝的配制酒,一般是指宫廷和官方饮用的酒,这些酒以米酒为基酒,再配以香料或药材,经过浸泡、蒸煮的方式而成。流行的配制酒有节令酒、香料酒、松醪酒等。节令酒是在特定节日中饮的酒品,如在端午节要饮艾酒、菖蒲酒,九重阳节饮茱萸酒。香料酒主要由桂花、牡丹、芙蓉花等各种含有香气的花朵或植物配制的香酒,如桂花酿、牡丹酒等。松醪酒是用松脂、松花、松叶等为主料,泡于米酒之中。
(酒中八仙之布衣焦遂)唐朝白居易有一首诗《荔枝楼对酒》: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香。欲摘一枝倾一盏,西楼无客共谁尝。白居易诗中的“烧酒”是现在的白酒吗?其实不然,它仍旧是黄酒,琥珀色的黄酒。古时候酿的酒,放一段时间后会发生酸败,酒烧过之后再储藏,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白居易这里的“烧酒”,实际上还是黄酒。
#舌尖上的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