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敦煌历史敦煌酒的品种与酿造

大家好,我们今天一起来了解学习下关于敦煌历史:敦煌酒的品种与酿造的事,古代敦煌人所饮之酒都源自本地酿造,根据原料(酒本)的不同以及所酿造酒的成色不同,其品种便有麦酒、粟酒、青麦酒、葡萄酒、清酒、白酒、胡酒等名称。麦酒,指用小麦酿造的酒,这是敦煌当时酒类中档次最高的酒。如P.《谢赐物状》中记载归义军节度使检校司空曹元德赐给龙辩等人“麦酒壹瓮”。S.记载:“麦酒一瓮,看官家用。”S.v记载:“麦肆斗,卧酒就仓看指挥及乡官众僧等用。”敦煌文献中所载以麦“卧”或“沽”所得的酒便是麦酒。麦是细粮,轻易不用来酿酒,用于酿酒的麦远远少于粟。因此麦酒不是每个人平常都能享用的,只有逢年过节、招待贵宾才肯饮用,寺院里也只有高级僧官才饮用。粟酒,指用粟酿造的酒,属于米酒、黄酒之类,是当时敦煌最为普遍的饮用酒。

如P.v《后晋时期净土寺诸色入破历算会稿》记载:“粟一斗,六升,卧酒硙面时看博士用。”P.《某寺诸色斛斗破历》记载:“十月一日,粟八斗,沽酒城南园泥庭舍用。”P.v《年代不明净土寺诸色入破历算会稿》记载:“粟三斗五升卧酒,烧炭时用。”粟酒之所以在敦煌酒市上数量最多,一是因为唐代以后敦煌的主要食用粮食已由粟渐次变为小麦,粟退出主食地位,成为一种粗粮;二是粟酒的酿造方法简单易学,将小米蒸熟加曲发酵而成,一般家庭都能制作。青麦酒。青麦咭青稞,青麦酒即青稞酒。S.v记载:“青麦壹硕伍斗,僧统卧酒用。”P.v中给宴设厨分配的造酒原料中有“一十八石青麦”。这是一件吐蕃时期的文书,说明吐蕃人对青稞酒的偏好。

时至今日,甘青地区的藏族家庭仍有酿制青稞酒的传统。葡萄酒可能是敦煌地区产量上仅次于粟酒、麦酒的酒类之一。P.《驱傩文》记载:“有口则皆食蒲桃,欢乐则无人不醉。”P.《茶酒论》云:“蒲桃九酝,于身有润。”P.《王昭君变文》记载:“蒲桃未必胜春酒。”P.、S.《下女夫词》云:“酒是蒲桃酒,将来上使君。……酒是蒲桃酒,先合主人尝。……酒是蒲桃酒,千钱沽一斗。”说明敦煌葡萄酒的档次较高,而且价格也比较贵。白酒,可能是一种度数较高的酒,也可能是指一种白醪。S.《维摩诘讲经文》云:“白醪携得满杯斟。”S.《天成四年三月都僧统龙辩海晏榜》云:“非食醇醪,切断不令入寺。”白醪的原料是糯米,亦即糯米酒。而P.v写卷中则载:“麦贰斗,卧白酒用。”说明白酒的原料是小麦。

P.《醉后谢书》云:“昨日饮多,醉甚过度,粗疏言词,都不醒觉,朝来见诸人说,方知其由,无地容身,惭悚尤……积当面谢。”说明当时敦煌酒的度数很高,酒劲很大。榆林窟西夏第3窟东壁《千手眼观音经变》中,对称性地绘有两幅酿酒图,画面中央有一灶台,上面安放一套层叠覆压的方形器皿。一妇女于灶台前添柴烧火,旁侧置一陶制酒壶;另一妇女站在灶旁。后侧置木桶、碗等(图92、图93)。从图画看,灶台上的方形器皿应该是酿造高浓度酒所用的蒸馏器。由此可见敦煌当时生产用小麦为原料的烈性蒸馏白酒,是完全有可能的。胡酒,顾名思义,即有别于中原传统的酒,可能是西域贸易而来的酒,也可能是用西域传来的酿造技术所生产的酒,其原料也可能与中原有所不同。

S.中有“胡酒”的记载,许多敦煌写卷也出现信徒布施“诃梨勒”。如敦研藏《酒账》记载:“支纳诃梨勒胡酒壹瓮。”诃梨勒为原产自波斯的一种药材,西域就有用诃梨勒等作原料酿造的“三勒浆”酒,有保健作用。西域商人也曾将诃梨勒作为贵重药品缴纳到归义军衙内。临近敦煌的高昌回鹘王国除了酿造大量的葡萄酒外,还用梨、桃、桑葚等酿造酒,“其制作方法大致相同:将葡萄汁、梨、桃、桑葚等放入器皿中,密封发酵,一定时日以后,取出在锅中熬制,滤去渣滓,即的葡萄酒和各种果酒。”[1]敦煌盛产梨、桃等果类,因此不排除敦煌也用这些果类酿酒的可能。所以,“胡酒”可能非指一种,而是一种泛称。清酒,相对于“稠酒”而言,可能是一种度数低、杂质较少的酒,常用于中药的炮制上。

如S.76《食疗本草》记载:“(患风瘙痒痛者),取茱萸一升,清酒五升,二味和煮,取半升去滓,以汁微煖洗。如中风贼风、口偏不能语者,取茱萸一升,美清酒四升,和煮四五沸,冷服之半升,日二服,得小汗为差。”“清酒”也用于祭奠中,有作为酒的代称而出现在各种祭文、愿文里。如在S.曹元忠为镇宅而作的祭文中,就开列有“清酒”。药酒,P.、S.敦煌文学作品《下女夫词》中记载,婚礼仪式时要给新郎敬一种“药酒”:“即问二姑妗,因何行药酒?”而这种“药酒”的功用可以“延得万年春”。新郎不饮用,而是“洒南墙”。可知敦煌人喜欢喝延年益寿的保健药酒,并将这种药酒用在婚礼仪式时与新郎嬉戏笑闹之中。敦煌的酿酒在魏晋时已颇负盛名,《魏书胡叟传》:“叟少孤,每言及父母,则泪下,若孺子之号。春秋当祭之前,则先求旨酒美膳……时敦煌氾潜,家善酿酒,每节,送一壶与叟。……论者以潜为君子矣。”

好了,今天的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祝你天天好心情,身体安康,万事如意,我们下次见,喜欢这些历史故事的话,就动动小手点个赞给个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8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