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墨客天性多愁善感,开心时“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失落时“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细数历朝历代的知名文人,唯有著写唐诗宋词的文人,才更具有“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风采。
相比较于唐代诗人而言,宋词创作者似乎也毫不逊色。尤其是从文人乃至词作数量上来看,在某个历史阶段要远高于唐代。虽然宋词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缺陷,但如果从文学鉴赏角度去分析,可以发现以苏轼为代表的豪放派,以李清照为首的婉约派,都具有当仁不让的文学风采。
盛唐诗人多以豪放、洒脱,放荡不羁、积极向上为基调;而北宋前期较为知名的词作者,也不乏慷慨激昂、雄浑豪迈的词风。纵观两宋时期的宋词韵味,可以称得上豪放与婉约相辅形成,意气风发与失意落寞互为因果。
如果非要为宋词定下基调,笔者认为较唐诗相比缺少洒脱之情,但是在儿女情长上又略胜一筹。
宋词就像一个宛若天仙的少女,虽然也曾有热烈的青春,但终究缺少了一丝阳刚之气。尤其是创作宋词的宋代文人,总摆出一副满怀心事的愁苦样。
笔者认为,如果说唐代诗人纵情于诗酒,那么宋代词人绝对有过之而无不及。
可以说从北宋建立一直到南宋灭亡,在长达年的王朝历史中。人们除了可以看到繁荣的经济、文化发展之外,还能感受到宋代文人,在“雅集”中醉生梦死的婉约之情。
宋代文人的乐此不疲的“宋宴”
现在社会由于生活压力特别大,很多年轻人为了能拥有高质量的生活,一直都在疲于奔命的用时间换金钱。事实上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都想过既有钱又有闲的生活。这就像一道无解的数学题,从古至今都是很多人的困扰。
古人说:
“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山,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莫大于是。”
这句话所表达的意思,其实就是古代人追求的慢生活。而“乐于闲”三个字,就已经体现出了这种生活态度。
生活在古代社会中的文人雅士,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前提下,对精神层面的追求极为迫切。如果用极富深意的词汇,去形容他们的生活状态,相信很多人都会想到,“一壶一盏一炉一花,一草一木一叶一画”。
唐宋时期的文人墨客,不仅是古代文人中的翘楚,而且也是引领风雅潮流的中坚力量。
在他们的生活中除了诗情画意之外,还有品茶、焚香、插花、鉴画等,被称为“君子四雅”的生活爱好。笔者认为在这些雅好的背后,其实是一颗独具文学魅力的心脏。
一、文人宴会上的诗酒雅趣
1.唐代文人宴饮之风
相信人一提起文人的诗酒雅趣,很多人都会马上想到“诗仙”李白。他在《将进酒》一诗中,以极为豪放、洒脱的笔触,描绘出了诗歌与美酒,欢乐与哀愁之间的关系。无论高兴还是忧愁都要饮酒,因为“李白斗酒诗百篇”。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李白作为唐代最优秀的诗人,他对酒的情感尤为浓郁。饮酒就要畅快淋漓。“烹羊宰牛”、“三百杯”、“杯莫停”,描绘出了李白在宴会上的兴致盎然。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文人、诗歌、美酒仿佛是天生的绝配,为何要“长醉不复”?皆因心中有万丈豪情,但英雄又无用武之地,于是将情感付诸于美酒,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宴饮之情。
2.宋代文人的高级宴会
宋朝是古代历史中的另一个高光时刻,虽然宋朝在军事实力方面较弱,但是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却曾一度达到了繁荣局面。据史料记载正常有30多座,人口数量超百万的城市。夜市、勾栏瓦肆、酒肆、茶馆等,在当时社会中都十分兴盛。
纵观古代历史,能够在文化方面,可以与唐朝一较高下的,只有宋朝。而且后世文人都习惯性的,将唐诗宋词放在一起赏阅,这就充分说明了宋朝时期的文化繁荣。
相比较于潇洒俊逸的唐代文人而言,宋代文人由于经济条件更优越,所以在集会方法表现的更为活跃。
(1)北宋大文豪晏殊,寄予浣溪沙中的柔情
宋朝时期的文人,“雅集”更为频繁,很多当时比较知名的大文豪,不仅经常聚在一起吟咏诗文,而且还经常饮酒至酩酊大醉。很多比较经典的宋词,都是宋代文人的酒后之作。
北宋初期最为知名的文人晏殊,就是一位经常以酒为伴的词人。
谈起晏殊可能很多人都比较陌生,但如果提起另外一位文学大咖欧阳修,相信大家就不停颔首、恍然大悟。晏殊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他创作的“浣溪沙”系列制作,时至今日依然被人们不断传诵。
晏殊在《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曾以非常低沉的笔调,描绘了对时间飞逝、岁月匆匆、人生易老的慨叹: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从“一曲新词酒一杯”中,可以得知这是晏殊在酒后创作的词作。相信对晏殊有一定了解的人,都应该知道他作为北宋初期,官位十分显赫的封疆大吏,在现实生活中需要不断应酬。这种纸醉金迷的生活虽然很惬意,但是见惯了阿谀逢迎的嘴脸,也会让人感到十分厌倦。
并且见了这种情感写进了词中,“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喝一杯酒就能写一阕词,但是去年的天气和亭台,早已经物是人非事事休。
关于这首词,有人认为是晏殊独酌之后的人生感慨;另一种说法则认为他参加一场宴会后,踱步于自家后花园中时,突然感觉总是将时间浪费于宴会上,这种行为简直就是浪费生命。
(2)情之所至笔之所极
《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同样是晏殊的一首成名之作,这首词创作于宴会饮酒之时: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时光短暂、岁月匆匆、生命有限,一切都像东去的流水不复返。笔者认为这是晏殊酒后吐真言,并且在他创作的其他“宴饮词”中,其实也表达了这种情感。在这种感叹中生出的悲伤情绪,只能通过频繁的聚会借酒消愁。
在这里大家要明确一个问题,那就是当时的晏殊依然身居要职。
日常生活中他经常被邀请参加宴会,但是在不断流连于宴会时,突然让晏殊产生了一种厌烦的感觉。纵然宴会上有珍馐美馔和美酒佳肴,但是晏殊依然感受不到其中的乐趣。
如果能够脱离无休止的宴会,无论是静下来思念远方的亲友,还是自己独自在家观赏春色,都要比参加宴会更值得留恋。虽然最后一句写道“不如怜取眼前人”,大意为不如在这酒宴上珍惜眼前人,但这也只是一闪而过的念头。
3.宋代文人集会传统
生活在宋朝时期的文人墨客,在闲暇之余除了有“君子四雅”之外,其实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纵情于诗酒。由于宋朝城市生活非常繁重,大街小巷遍布酒肆、茶楼,无论是品茗还是饮酒都有去处。这对于宋代文人来说,简直就是生活于天堂。
事实上生活在唐朝时期的文人,对于酒的热爱已经无法言表。
无论是李白、杜甫、白居易,还是王维、孟浩然等著名诗人,几乎每天都会与酒为伴。这对于宋代文人的影响非常大,苏轼就是一位酷爱饮酒的大文豪。
苏轼的《南歌子·带酒冲山雨》一词中,如是说:
“带酒冲山雨,和衣睡晚睛。不知钟鼓报天明。梦里栩然蝴蝶、一身轻。老去才都尽,归来计未成。求田问舍笑豪英。自爱湖边沙路、免泥行。”
把身体疲惫之时醉饮于山林,日常不是一种享受呢。
如果此时能有三五好友共饮,那么一定是人生一大乐事。《虞美人·持杯月下花前醉》中,苏轼写出了月下独酌的意境。
“持杯月下花前醉。休问荣枯事。此欢能有几人知。对酒逢花不饮、待何时”。
这其实与“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如出一辙。
4.宋代文人“夜宴”
“夜宴”顾名思义就是在晚上举办的宴会,生活在宋朝时期的文人墨客,由于俸禄、饷银都比较高。尤其是政治地位也比其他朝代高,所以他们不仅过上了有钱有闲的生活。而且在这种生活中也迷失了自己,因为宋代宴会中的美食,甚至要比唐代还要丰盛。
相比较于唐代文人而言,宋代文人在聚会的时候,除了焚香、烹茶、插花、挂画之外,最重要的主题其实就是食物。
在饮酒的过程中美味的菜肴必不可少,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宋代文人“夜宴”中,除了有冷热混匀、荤素均衡的特色之外,甜点、果酒也别具一格。
笔者猜想,文人夜宴的主要菜肴,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肉、菜之外,还会有很多当时社会中的特色美食。比如,令人垂涎欲滴的各种餐前、中、后美食,还有很多现代已经消失的水果等,都是当时文人“夜宴”中,必不可少的饕餮盛宴。
宋代文人是一群附庸风雅之人,所以他们对“夜宴”美食,也提出了很多新颖的要求。比如,餐前要有水果或甜点,香圆、真柑、石榴等应有尽有。正餐主要有“下酒十五盏”,比较著名的是花炊鹌子、荔枝白腰子,以及奶房签、三脆羹等。
事实上这场夜宴的主角还在后头,炒白腰子、润鸡、润兔、炙肚胘,以及炙鹌子脯、炙炊饼、炙炊饼脔骨等,不仅可以让人们满足口舌之欲,而且还能吃出宋代美食文化。正餐过后还会有餐后小吃,蜜煎、咸酸、时新、脯腊等,完全可以满足文人们挑剔的味蕾。
结语
笔者认为宋代文人流传至今的诗词,基本上都是在饮酒之后的灵机一动。宋代文人喜欢边饮酒边赋诗,这一点其实与唐代诗人十分类似。
醇香润口的美酒既可以刺激味觉,同时也可以刺激宋代文人的灵感,酒席宴会中饮酒赋诗,已经成为了当时文人的雅趣。
王晓亮《由茶诗看宋代文人的生存状态》
沈燕《浅谈宋代文人群体对宋词的传播》
梁凯涛《论宋代文人对优伶、杂剧的态度及其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