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酒量有多大李白也不过是3两白酒,太差

古今中外,喝酒始终是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几杯酒下肚,不光浑身发热,增加食欲,还精神抖擞,越喝越兴奋。

都说“酒是粮食精,越喝越精神”,但酒毕竟不是白开水,不论你的酒量有多大,喝到最后,都会出现醉酒反应。

不管你是铁血男儿,还是温柔淑女,喝醉酒都一样弯腰吐得一塌糊涂。

然而,酒量有大小,有的人可能三杯酒就钻到桌子底下,有的人喝三斤(我见过这样的高手)还是面不改色,继续喝。

人的酒量到底能有多大,古人常说的“千杯不醉”又是怎么回事呢?

想弄清酒量的极限,首先要明白酒精的度数是怎么来的。

酒的度数,实际上就是酒水中含有酒精的比重。

现代科学测定标准是温度在20℃时,每毫升酒液中所含纯酒精的毫升数。

如果含有10毫升纯酒精,就是酒精度为10度,含30毫升就是30度。不同方法酿造的酒,酒的度数也不一样。

原料发酵后直接取得的原酒,如黄酒、啤酒、果酒等,酒精含量较低,一般都在1度到20度之间。

原料经过发酵后,再用蒸馏法酿制的蒸馏酒,酒精含量就比较高了,一股都在40度以上,最高的达到95度(例如“生命之水”)。

再能喝酒,对酒精的承受能力也是有极限的。

酒精喝进肚子后,主要作用于大脑,对大脑产生抑制作用。而后,酒精被吸收进入血液,再由血液输往身体的各部位。

当血液中酒精浓度达到0.05%时,人开始逐渐兴奋,产生兴奋感;

酒精浓度达到0.1%时,一般人开始反应迟钝;

酒精浓度达到0.2%时,人就已经进入醉酒状态;

酒精浓度达到0.3%时,人就会进入深度烂醉状态,丧失各种功能,表现出语无伦次,东倒西歪;

酒精浓度达到0.4%以上,人就会昏迷不醒,严重的情况会丧失生命。

没错,我亲眼见过能喝三斤白酒的人,但这种酒仙级的高手少之又少,大多数人能喝一斤白酒,就算是海量了(我刚刚及格)。

那么问题来了,根据古文记载,古人酒量大得惊人,每顿动辄以升、斗甚至石计,换算成现在的计量单位,那就是每顿酒至少喝十斤以上。

古人真有这么夸张的酒量呢?是古代的酒更好喝,还是另有原因呢?

《后汉书·郑玄传》载,汉末儒家大师郑玄每次饮酒一斛,堪称海量。而到了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主要生活内容便是喝酒。以山涛为例,饮酒至八斗方醉。刘伶更是一个酒疯子,顿顿不离酒,甚至是出门,都吩咐随从带上铁锹,哪里喝挂了,就在哪里就地掩埋。

喝酒喝到这份上,狠人不过如此。

再往后,到了唐宋时期,嗜酒如命的人层出不穷。从李白到杜甫,从老爷们孟浩然到女诗人李清照,个个都爱喝酒。更别说梁山好汉鲁智深、武松,那都是整坛喝酒,醉酒闹事的狠人。

古人为什么有如此大的酒量,莫非真有什么特异功能?

非也,非也。

首先,历史都是文人书写的,而文人最喜欢夸张。

李白喜欢喝酒,更喜欢喝酒吹牛。说“愁来饮酒二千石,寒灰重暖生阳春”

你想呀,不用说是石酒,即便是杯水,肚皮都撑破了。显然就是喝多了酒,信口胡说,不足为信。

其次,古代的酒度数不高。想喝也喝不醉。

古人在没有掌握蒸馏法之前,只能在酒曲上下功夫。然而在酿造过程中由于发酵力有限,当酒精成分达到20度左右,酵母菌便停止繁殖,停止发酵,这就会导致,酒精度想突破20度,只能通过深埋陈酿,用时间提高酒精度数。

显而易见,这种做法即便能做出20度以上的酒水,不但花费时间,还浪费精力。根本无法满足日常需求。顶多只能供应大老板和王公贵族,价钱也不会便宜。所以史籍中所载能饮一石的人都是唐以前的,唐宋时期的人也只敢说“斗”或“坛”。

原因很简单,人口越来越来,每天的生产量也只能满足日常需求,哪有那么多老酒给你喝呢?

当然,最关键的原因不是文人吹牛,也不是酒的度数偏低,而是古今度量衡不同。

你想呀,古代的酒再低,也比如今的啤酒度数高。但有多少人能喝10瓶啤酒呢?

古人常说“半斤八两”,但不同的时期,这个半斤的分量也不一样。

考古研究发现,东汉时的1升只有今天的毫升,也就是半斤不到。到了唐代,1升约等于现在的毫升。

在唐朝,1斗等于10升,李白喝酒1斗,相当于今天的0毫升左右,按照当时的酒精度数,也就相当于如今的10瓶啤酒。

在喝酒界,如果谁说能喝10瓶啤酒,那都算自取其辱。李白就10瓶啤酒的量,出门只有被嘲笑的份,哪还有脸吹牛呢?

退一万步说,即便李白能喝2斗,甚至更多,但就古代发酵酒而言,一斤酒半斤糟,喝酒的时候现场过滤,喝完一坛才换下一坛子。李白很有可能把没饮用的酒糟也计算在内。也就是说,李白不过5瓶啤酒的酒量!

这也敢吹能喝?

所以,别看古人说得天花乱坠,其实不比现代人的酒量。李白吹得再狂,喝如今的白酒,顶多也就是3两到半斤,别说不如我,连门口的王大爷都比不上,太菜了!

你说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2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