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安仁人城境业和谐共生的小镇样本

众多新场景、新业态层出不穷,“千年古镇”“百年公馆”的风貌悄然发生嬗变,不断展示出新气象。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李璇、特约撰稿张潇研│四川成都报道

夜色下的安仁古镇

从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出发,不过40多分钟车程,便可来到有千年历史的成都大邑县安仁古镇。

如今正是秋日,清甜的桂花香气由道路两旁的老公馆中幽幽透出,引来行人对古镇过往的种种遐思。

“算起来,我已在文旅行业中度过了20年,见过不少非常好的小镇,但对安仁古镇却是一见钟情,因为这里的调性太独特了。”华侨城西部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成都安仁华侨城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仁华侨城”)总经理乔晓燕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27座公馆建筑、47所民间博物馆、面目一新的老街民居和乡村林盘,将传统和时代的风华浓缩在了这座川西古镇。自年华侨城集团(以下简称“华侨城”)正式入驻安仁以来,以“文化+旅游+城镇化”的全新理念为引领,为古镇的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大邑县也将“三文”产业(指文博、文创、文旅产业)的融合创新列为全县总体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在这些核心因素的推动下,众多新场景、新业态层出不穷,“千年古镇”“百年公馆”的风貌悄然发生嬗变,不断展示出新气象。

老公馆,新故事

作为中国唯一一座博物馆小镇,以公馆老街、刘氏庄园博物馆、建川博物馆为空间基础划定的博物馆群落,是安仁古镇最核心的文化资源,也是古镇改造和“三文”产业开发的关键所在。

经过3年多的努力,已经取得的成果是显著的。以古镇树人街上7座比邻而立的公馆为例,道路一侧的4座公馆,白天是威士忌思想空间、徕卡博物馆、红酒博物馆,到了晚上则为《今时今日安仁》的实境演出提供了移步换景、沉浸式体验的空间。

道路另一侧的3座公馆,经过“修旧如旧、最小干预、完全可逆”的改造提升与活化再利用,形成了中国首个公馆式精品博物馆——华公馆。

同样的方法,也体现在古镇3条老街、13座公馆、余间商铺、15.8万平方米历史街区的整体改造修缮中。

老建筑、老街区改造完成后,如何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公馆建筑中恰如其分地植入文博产业,依托文创夯实博物馆内容,依托文旅拓展博物馆形态,将文化体验纳入“三文”融合发展的全过程,考验着新型博物馆运营者的眼光和能力。在乔晓燕看来,安仁在这些方面的探索已经初见成效。

一方面,华公馆、万里茶道·中国茶空间、央视《国家宝藏》首个线下体验馆等博物馆,在开设主题特色展览之余,突破了传统博物馆的展陈模式,积极探索“博物馆+”新型消费体验场景和空间美学实践。

另一方面,考虑到安仁古镇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中华文化促进会、华侨城、大邑县还在拓展文博产业孵化服务平台方面进行了规划建设,力图为艺术作品的创作、展示与销售提供全产业链的资源聚集。

例如,在美术作品和文创产品的原创生产上,安仁古镇依托国内九大美术院校,组建了中国公共艺术创作供给基地、中国青年艺术家美育联盟等平台,为文博内容的艺术化呈现提供相应的扶持,希望以此吸引艺术家入驻安仁,形成人才和产品的集聚效应。

同时,在扶持服务艺术家创作之外,它们还与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等单位合作,在安仁建立了西部文化产权交易中心、西部文化藏品拍卖中心、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三大国际性平台,并举办安仁双年展、文化名镇博览会、安仁论坛等品牌活动,将文博产业延展至文化交流、产权交易、拍卖收藏、主题会展等纵深领域。

枝头绽放的百年黄金桂,被制成创意性香囊,供人们玩赏;首次落户安仁的“万里茶道·中国茶空间”,运营一年间便成为成渝都市年轻人品茗赏乐的网红打卡地;古镇推出的青梅、蓝莓两种果酒,以“公馆”“旗袍”符号为设计元素;已连续举办七届的“穿上旗袍去安仁”大型情景体验活动,风情万种,观者如堵……特色浓郁、丰富多彩的产品和活动,也让安仁古镇的文创产业呈现出勃勃生机。

“文化产业的落地和健康发展,重在有高质量、多样化的产品,合理的价格体系,形成稳定的市场规模和运营范式。”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全国非国有博物馆协作体执行主席郭杰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数据显示,年安仁古镇及周边景区共接待游客.5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9.31亿元,文旅产业的成绩可圈可点。

此外,安仁也成为了成都唯一一个以“文博文创”为主题的市级产业功能区——安仁·中国文博文创产业功能区,并承担着先行先试的任务。

让老百姓成为最大受益者

成都西岭雪山风景名胜区(安仁古镇属该区辖内)管委会主任孙海彬曾在安仁古镇工作多年,如今他还清晰地记得3年前古镇街巷上的景象。

“当时整条树人街上都是卖臭豆腐的,老百姓在自家房子前搭一个摊位,能赚10块就赚10块,也谈不上有什么整体业态规划。”孙海彬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华侨城等企业入驻安仁之后,孙海彬明显感受到古镇街巷风貌发生了变化:“老百姓对此的感受是最深的,企业对开发的铺面进行重新规划和改造后,周围的居民看了也愿意去调整自家的店铺风格和业态;在政府、企业的扶持引导下,整个街区很快就不一样了,也吸引了不少镇上的年轻人回乡创业。”

对于当地居民而言,更为深切的改变还体现在生活条件的改善上。例如,针对安仁古镇核心区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华侨城对街区供排水系统、道路交通、电力、燃气管道等方面进行了规模化投资改造,让原住民用上了更加稳定、清洁的能源,享受到了更好的生活环境。

华侨城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段先念介绍,自年以来,华侨城每年都对安仁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居民生活设施投入大量资金,“作为文旅央企,在承担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开发和利用职责的同时,以人为本,推进新型城镇化,改善老百姓的生活和生产,更是我们最大的梦想。要首先让当地的老百姓成为最大的受益者,然后是商家,最后才是华侨城的平台公司。”段先念说。

按照产业划分,以斜江河为界,安仁北岸的古镇景区以发展文博旅游为核心,覆盖多亩土地的南岸片区,则侧重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农业问题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合理利用华侨城积淀多年的文旅资源来引领乡村发展、赋予农业更大的发展空间和价值,是破题的切入点。

“我们用文旅文创赋能安仁南岸片区的建设,形成农旅融合特色产业链,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华侨城西部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大帆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具体而言,华侨城在南岸美村打造了锦绣安仁花卉公园,以此吸引客流,提升南岸片区的品质和热度。自年底公园开业以来,已接待游客约85万人次。张大帆透露,公园建成后,九成员工都来自安仁本地。

除了拉动当地就业,华侨城等企业还与南岸本土乡民和回归乡村的新乡民一起营造了“共建共营共享”的耕学农场、彩林种植、艺术花田等景观农业,以及林盘庄园、乡苑酒店、艺术公舍、乡村生态博物馆等业态,重构了乡村田园美好生活,以乡土休闲体验产品,推动消费场景拓展,扩大村民增收途经,有力带动了农民致富。

据华侨城统计,如今安仁全镇居民直接从事文化旅游的从业者占36.9%,间接从业者占23.1%,文旅对经济和就业的贡献率超过30%。

成都安仁锦绣田园绿道

创建“两院”,打造“小镇美学榜样”

沿着安仁镇迎宾路一路走去,很快就可以看到由大邑县宁良实业公司旧厂房改造的安仁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在园中,坐落着“成都市锦城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培训学院”和“成都市蓉创城乡社区空间美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两院”)。

“两院”是根据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在安仁调研时的提议,由成都市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主管,大邑县委、县政府联合有关专业机构于今年4月组建的,以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基层从业人员为主要培训和服务对象,采取“党政引导、社会领办、市场运作”的运营管理模式。

“特色小镇建设要做到‘小而美’,这里的‘小’比较好控制,而要达到从里到外的‘美’,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这就要探索有效的路径和抓手,其中的关键要素是人,特别是要打造一支具备‘美好城乡’治理建设能力的基层干部队伍和带头人。”大邑县委副书记、县长连华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两院”集结了中华文化促进会、安仁智库、上海交通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多个机构的专家学者和专业人才,培训课程除了城乡治理基础理论、政策解读、规划和文物法规等内容以外,还重点涉及公共艺术在社区治理中的应用与实践、老旧院落有机更新案例分析、建筑艺术与社区营造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为什么‘两院’要聚焦社区基层干部?因为城乡社区是社会治理的最小单元,社区里都有哪些资源,什么东西要保护、不能拆,怎样动员居民,如何挖掘社区中的‘美’和‘好’,怎样合理运用社区空间去营造美,这些具体的问题都需要社区基层干部来实际操作。”兼任成都市锦城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培训学院名誉院长的郭杰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据“两院”负责人、安仁华侨城党支部书记向雪松介绍,“两院”教学还有一大特色,就是把课堂搬到幸福公社、清源社区等成都市示范社区,“特别是空间美学研究院,我们会在古镇里的安仁书院、华公馆、万里茶道·中国茶空间、方知书房、南岸美村乡村客厅等特色教学场所给学员上课,让来自基层的干部在这里感受艺术和文创氛围,对社区空间美学进行沉浸式体验和学习。”向雪松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据统计,“两院”成立6个月以来,已开办各类培训班20余个,培训学员达余名,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连华看来,“两院”是学习的平台,更是资源输出与转化的平台:“我们大邑县有个庙湾村,‘两院’培训一结束,村干部就直接邀请讲课老师去村里上课,现在村里已开始设计自己的社区营造项目了。”

年9月,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王石在第三届安仁论坛上提出了“小镇美学”的概念,并组织专家团队开始制定“小镇美学”的中国标准。今年7月,中华文化促进会启动了全国“小镇美学榜样”征集活动,该活动旨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2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