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的起源包括人物、时代和位置的认定。
关于中国酒的起源,晋代文人江统《酒诰》中有一句介绍:“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一曰杜康”。
在此之前,西周统治者在推翻商朝末代帝王后就发布了最早的限酒令。其中说道,不要经常饮酒,只有祭祀时,才能饮酒。可见,先人们对酒的起源和作用早有论述。
上皇是指远古传说中的伏羲氏、燧人氏和神农氏,而酒从伏羲氏就有了。
在西安半坡村遗址发掘的距今多年前的陶器中,就有像甲骨文、金文中的“酉”字形状的罐子,被视为造酒的佐证。
考古进一步发现了距今年左右的谷物和陶器,它们是酿酒的基本条件。
12月17日,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披露最新发现,河南新郑市裴李岗遗址距今约年的两件陶壶中,检测出丰富的红曲霉菌丝和具有发酵特征的稻米淀粉粒,表明陶壶被用于酿酒和储酒。
此前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邯郸武安磁山、宁波余姚河姆渡镇,都曾考古发掘出类似与酒有关的陶器和大量谷物。可见,酿酒的痕迹早已分布在了黄淮和长江流域。
远古时代,人们的食物主要靠野外采集和狩猎。酉字形状的罐子或陶器是用来储藏食物的容器。
采集的野果含糖分高,在高温环境下容易发酵,再由糖转化成酒。动物的乳汁中含有蛋白质、乳糖,也很容易高温发酵成酒。
远古人有可能在储藏多余食物时意外地得到了果酒和乳酒的产品。
从西安半坡村、新郑裴李岗和邯郸武安磁山等考古地理位置看,这些都是可以让古人能够定居下来的地方。他们才有可能把剩余的食物储藏起来,进一步地认知到了可以利用谷物酿造成酒的过程。
酒的起源除了有古代遗迹为证外,还有文字记载可参考。中文文字起源于会意象形,多来自动植物和自然界的外形。
在中文的许多方块字中,“竹”为头的器械字很多。后来,又有很多文字与人工物件形状有关,如酉字形的罐子。
只有文字,而且需要一定数量的文字,才能把历史记载下来。早期真正能够形成语句的是甲骨文,主要形成于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代。
河南安阳就发现了大量的殷墟甲骨文。后续又有了竹简,成为先秦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
古代文字记载中,酒的起源与上皇有关。黄帝出生在今天的河南新郑一带,埋藏在陕西桥山黄帝陵。
《黄帝内经》中已有“汤液醪醴”的记载。《神农本草》中也有关于酒的描述。尧、舜、禹、汤都是黄帝的后裔。
在有文字记载的夏、商、周三个朝代,夏朝在先。夏朝经历多年(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
仪狄是夏禹的一个属下,《世本》相传“仪狄始作酒醪”。公元前二世纪《吕氏春秋》云:“仪狄作酒”。《太平御览》中说:“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醪是一种浊酒,是用谷物经过发酵加工而成的。
▲夏代乳钉纹铜爵
可见,历史记载中用谷物发酵始作酒醪的人是仪狄。仪狄是奉帝女之命,去为夏禹酿酒的。
夏禹是夏朝的开国君王,历史上的治水名人,史称大禹。
相传,大禹治理洪水有功,接受帝舜禅让,成为了部落首领。夏朝统治的中心区域在今天的山西、河南、河北一带,国号为夏。
现代人讲的“酒水”就是可饮的酒和水的统称。其实,酒和水都是古人爱恨有加的。
帝尧时期,中原洪水泛滥造成水患灾祸,百姓愁苦不堪。帝尧任命夏禹的父亲鲧治水。鲧使用在岸边加高河堤的办法(障水法),历时9年未能平息洪水灾祸。接着禹被任命为司空,继任父亲鲧的治水事业。
禹视察河道,总结其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革治水方法。他利用水向低处流的自然趋势,疏通九河,引洪入海。
他亲自率领老百姓翻山越岭,淌河过川,风餐露宿,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3年的治理,终于取得成功,消除了中原洪水泛滥的灾祸。
担任帝王后,大禹将天下划归为九州,铸造了象征国家统一的九鼎,制定了相距中央五个五百里宽度环形下的分级国家管理和服役标准。大禹治水有方、治国有功,以酒庆祝也未尝不可。
▲禹贡九州示意图图源:《中华文明地图》
大禹五环下的九州范围已经覆盖了黄河、长江、淮河流域和东南沿海地区,而其中心地区是在黄河中游流域。所以,大禹治水的中心地区在黄河中游的山西、陕西、河南和河北的中原地区。
这里属于东亚夏季风的北边缘地区,大降水主要集中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黄河中游的西北部分为黄土风沙沉积形成的高原,称为黄土高原,土壤疏松,极易水土流失。
大禹管理的人口集中区域为黄河以东的山西和河北地区,以及黄河以南的陕西和河南地区。从大禹顺势治水的思路看,他首先要治理的是发源于山西、流入黄河的水系。
山西为南北长条走向,其西侧为吕梁山,东侧为太行山,两山之间是沿汾水(汾河)走向的多个山间盆地,包括大同盆地、忻定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
从地理环境来看,西侧的吕梁山能够减缓冬春西来冷空气与沙尘暴对盆地的侵袭危害,而东侧太行山能够让东南夏季风气流产生爬波,形成盆地生态所需要的降水。
沿汾河由东北向西南的五大盆地形成了一年四季朝阳的人间天地,光、热、水、土资源非常有利于生态发展与人类居住。古代一些地方国家都曾在这些盆地上建立过都城,如晋国的都城。
有国就有民,有民就会有酿造,国酒、民酒,也就有了。
为什么中国酒,那么早就起源于黄淮流域呢?除了地理环境外,还有其起源的气候资源。
竺可桢先生对中国近五千年的气候变迁进行过研究。
西安附近的半坡村遗址(约公元前~年)和河南安阳殷墟(约公元前~前年)的发掘表明,当时猎获的野兽中有竹鼠、麞和水牛等热带和亚热带气候环境下生存的动物,而现在西安和安阳一带的气候环境已经不能让这些动物存在了。
此外,在殷代留下来的甲骨文上可以看出当时河南安阳种植的稻子,气候上要比现在大约早一个月。在山东龙山文化遗迹中找到了炭化竹节和陶器外表的竹节痕迹。这说明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竹类生长分布到了黄河流域,并有大象在今天的河南(豫州)一带活动。
这些痕迹表明,五千年以来,竹类生长分布的北限大约向南退了1~3个纬度。同时也表征,五千年前的仰韶到三千年前的殷墟时代,中国气候是温暖潮湿的,比现在年平均温度高2℃左右,正月的平均温度高3℃~5℃。
在具体的过去五千年温度序列中,北宋至清朝的九百年间温度偏冷,而之前以暖为主。
最靠近的一个温暖持续长达五百年的时期是在隋唐。公元年和公元~年唐皇宫中的柑桔都结出了果实。
再前的暖期是在春秋战国到西、东汉时期。夏、商朝及其之前,温度要比现今高2℃~3℃,可能是中原地区有竹子生长和大象活动的时期。
酿造是一个粮食发酵的过程,古代酿酒的自然高温环境更是必要。所以,文字出现之前,酒起源于中原地区是与当时的气候条件对应的。
在如此的地理和气候环境下,中华文明就诞生在黄河中游的土地上了,黄河也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暖湿气候是其必要的环境,但是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中也会出现极端天气事件,如天降大水并形成灾害。
大禹不但是一位杰出的国家管理者,也是一位带领老百姓治水的水利专家。这就难怪帝女要其属下仪狄作酒,并献给大禹了。
▲明刻本《战国策·魏策》
《战国策·魏策》记载,帝女命仪狄去酿酒,仪狄经过一番努力后酿出味道很好的美酒,进献给夏禹。夏禹喝了,也觉得甘美。他预言,后世必有因酒而亡国者,于是疏远了仪狄,也和酒断绝了关系。
夏禹非常英明地预测到了国君乐酒对国家存亡的危害,但他没能够指出家天下也是国家管理上的另一种危害。
关于杜康酿酒的传说较多,问题是人物的年代时间和地理位置多有不一致。
最早的是许慎《说文解字》中,说杜康是夏朝第五世君主。而张华《博物志》说杜康是汉朝的酒泉太守,民间传说杜康是周王朝王宫的酿酒师,又说是周秦两朝之间的一个著名的酿酒家。
但基本上可以断定的是,“杜康作秫酒”是在仪狄之后。
夏朝开创于夏禹,而灭亡于夏桀。夏桀在得到美女妺喜后,对她非常宠爱。妺喜有一个癖好:喜欢看人们在规模大到可以划船的酒池里饮酒。
夏桀就建造了酒池,并以酒为水,与妹喜及宫女饮酒作乐,醉而溺死酒水中的事情时常发生,荒唐无稽,耽误国事,导致了夏朝灭亡。
商朝军队开战于山西运城安邑镇,消灭了夏朝。汤是商朝的第一位君主,建都于商丘,后迁都到安阳。商朝总共经历了17代31个王,多年。
商朝的最后国君纣王,与夏桀一样“好酒淫乐”。他也建造了可划船的酒池,把肉悬挂起来视为树林,饮酒寻欢,通宵达旦。“酒池肉林”的生活也让商纣王断送了国家。
开国帝王总是比较英明的。周公是周朝武王的弟弟,他协助周武王灭商,建立了西周王朝。武王死后,因成王年幼,由叔父周公摄政。
周公是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他鉴于夏商两朝灭亡的深刻教训,制定了《酒诰》等法律,第一次提出了饮酒要有节制的政治主张与宣言。
他规定各级官员只能在祭祀时才能饮酒,并不能喝醉;又告诫民众,只有等到父母高兴时,才可以置备丰盛的膳食并饮酒;若有人平时聚众饮酒,则决不放纵,要全部抓起来送到周京,加以处死。总之,不能让国人酣乐于酒中。
末代帝王因为酒而误国,而开国君主又多给予世人以告诫。
酒的起源可能在早于帝王前的民间,它是人们利用一个地方的地理环境与气候资源提炼出的粮食精华。但文字记载的酒起源与故事都和帝王有关,这可能是因为帝王掌握了文字记载权。
有记载的酒起源地理位置在黄河中游及其流经的中原地区,那里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酒应该起源于上皇,甚至更早的时期。
从夏与商的末代帝王建造可划船的酒池看,夏末至商朝时期是中原地区粮食丰盛,酿造技术有了很大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与竺可桢给出的近五千年来的第一个大暖期完全吻合。
隋唐之后,中国经历了近千年的寒冷期。近百年来,我国与全球都在经历着一个长期增暖与短期冷暖振荡叠加的时期。
北方的年冰冻日数明显缩短,而植物的生长期得到了提前和后延。西北广大地区的湖泊水位多年来持续上涨,年雨雪量增多。
我国北方季风边缘活动带上,夏季风表现出了下列特征:到达的强度增强,位置偏北,时段延长。
年,自7月中下旬河南中北部发生了特大暴雨后,10月初山西又发生了大范围的暴雨。我国北方的冬季增暖更为明显。
但是,这样的暖湿化程度尚没有达到中原地区能够出现大量生长竹子和梅桔的气候环境。
可以预期的是,这样的暖湿趋势有助于我国北方生态环境和酿造业的向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