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水浒传》分成两部分来看,前半部分是各位英雄的小传记,后半部分便是招安。在这些小传记中,梁山好汉没事就来两口,都是江湖豪杰,都是喝了酒摔碗的。喝点酒不倒甚至战斗力直线上升的也有,武松就是其中一位。
武松的故事也是令人印象深刻。在这些故事中,武松除了嫉恶如仇之外,还有最大的一个特点,那就是喜欢喝酒。先不说喝醉酒把蒋门神暴打一顿,也不说在鸳鸯楼把那三个陷害自己的人给做了,单是自己的成名战,景阳冈打虎。在打虎前就喝了十八碗白酒,喝了这么多酒,不是喝水,为什么打虎的时候没有酒劲上来,醉倒或者在那吐了,反而更有威力了?虽然说酒确实是有一定的“鼓舞”作用,但是那可是十八碗,放到现在,喝完别说打架了,能不能站起来看清楚人都是个问题。难道说真像书里写的那样,武松跟其他梁山好汉一样,天生神力不同于一般人么?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即使不同于一般,也不可能离谱到那种地步。首先就是古代的碗,不像现在这样,碗是比较浅的,从他倒酒就看出来了。店小二不像草莽一样,拿起酒坛子就往碗里倒,第一他怕洒出来惹客人不高兴,第二就算他敢也没那么大力气拎起来,有力气不会只做个店小二。通常情况都是从坛子里舀出来,再倒到碗里,顶多两下,碗就满了。十八碗如果放到现在,也就几杯的问题。
再看看武松去之前经历了什么,他是不停地赶路,一刻都不停,武松后来排座次是被封为步兵都头,外号也是行者,本质也还是人啊。早上出发,不断地走,一直走到下午。到那个店之前,体力消耗是很大的,需要及时补充。而且古代练武之人,平时的饭量也是很惊人的,一天吃你一桶饭都是正常的。那个时候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很快就被消耗掉了。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酒本身的问题。当时的酿酒还没现在这么发达,都是自家酿的米酒。自家酿的酒,还不是蒸馏酒,杂质是比较多的,纯度也是提不上去。蒸馏酒什么时候才出现,最早出现的是在元代,也就是传说中的烧酒。蒸馏酒是用酒曲发酵,然后进行在蒸馏,那纯度是真的没话说,这种酒醉死人的情况出现不足为奇。而在蒸馏酒之前的,都是酵母菌经过一系列反应才有的。学过生物的都知道,酵母菌也是一个“酒鬼”,耐酒精程度也是一个没话说,这样的酒,自然就不会高到哪去。
烧酒最开始出现是在元朝,李时珍记录的。不过后来有人查资料,发现白居易的诗里也出现“烧酒”了。除此以外,在考察山西汾酒的时候,证明在元朝以前就有烧酒了。即使这样,武松喝酒的那个时候,一般也就是10度左右,不会太高。毕竟宋朝是有钱,好酒不会给你这种平民百姓的,自然也不会出现在小酒馆。而且那个酒味道又有点甜,没准醉是真不会醉,会让人更亢奋。良心商贩10度左右,没良心的商贩还会往里面兑水还要更低,10度左右的酒在武松眼里跟喝水有什么区别。
所以,武松所处时代的酒,从颜色看,确实是白酒;如果从酒精程度看,跟啤酒或者葡萄酒没什么两样,都是从酵母菌那变来的,跟酒曲啥关系都没有。另外,从史学资料来看,宋朝的酒来自浙江绍兴这一块比较多。那里的酒基本就是甜酒或者果酒之类的,喝个十几瓶不会醉那很正常,就不要说说区区十几碗了。同样的道理,李白喝两口,更亢奋也没立刻醉倒也就说的过去了。而在元代之后,也很少听人在喝酒之后干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估计跟酒的度数分不开吧。
其实小编看来,酒确实是个好东西,能够增进感情,至少男生是这样。而小编的一个已经毕业的学长也说过,酒可以喝,烟却是能拿不能抽,毕竟应酬还是要有的。不过酒喝多了也误事,一个小员工喝醉酒可能影响不大,一个头头喝醉酒容易说一些胡话下一些错误指令,影响最深的就是军队里实行的禁酒令。在军队里即使喝酒聚餐,都是啤酒,很少看到白的。至于喝多少,每人情况不一样,大家根据自己情况作出选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