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记者白雪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自年开始实施至今已经走过20个春秋,范围涉及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的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个县。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记者近日在山西省右玉县召开的全国防沙治沙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经验交流现场会上了解到,20年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累计实施营造林1.41亿亩,草地治理1.65亿亩,工程固沙84万亩;暖棚万平方米,饲料机械20.7万套;小流域综合治理2.34万平方公里,节水灌溉和水源工程28.21万处;易地搬迁26.27万人。京津周边地区生态状况极大改善,空气质量明显好转。北京市沙尘天气的发生次数从工程实施初期的年均13次减少到近年来年均2-3次。
经过20年的持续建设,京津工程风沙源治理工程既收获了生态效益,也收获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五道岭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白雪/摄
工程累计实施营造林1.41亿亩
位于右玉县东北部的四五道岭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总绿化面积1.06万亩,站在四五道岭之巅,满目是欲滴的苍翠,空气清新沁人心脾,看着眼前的一幅美景,谁又能想到,曾经的这里“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树栖”。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右玉饱受风沙折磨风沙肆虐、贫瘠多灾,面临着沙进人退、举县搬迁的生存危机,全县仅有残林亩,沙化面积达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76.4%。
为了求生存、谋发展,全县达成共识:右玉要想富,就得风沙住;要想风沙住,就得多种树。
山西省右玉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王志坚介绍,“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启动实施以来,全县有林地面积增加到.9万亩,加快实现了全县域宜林荒山绿化目标,90%的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67%,全县地表径流和河水含沙量比造林前减少60%,年平均降水量由不足毫米增加到毫米以上,全年空气质量二级以上优良天数达到天以上。”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有力地促进了人居环境的优化,增强了县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右玉由不适合人类居住的沙漠化极度严重地区变成了宜居宜业宜游的养生福地。
右玉,是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一个缩影。工程建设始终坚持把改善生态放在首位,20年来,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森林覆盖率增加10.3个百分点,达23.35%,草原植被综合盖度提高8个百分点,达41%;北京山区森林覆盖率增加12.2个百分点,达52%,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浓度从每立方米微克下降到每立方米68微克,空气质量达标天数由天提高到天;天津蓟州全区林木绿化率提高16个百分点,达53.5%。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农经司司长吴晓看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是为改善和优化京津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状况,减轻风沙危害启动实施的一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生态工程,也是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的标志性工程。”
工程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率保持在25%左右
来到右玉,沙棘汁是必须要品尝的,酸酸甜甜爽口开胃。除了沙棘汁,沙棘冻果、沙棘籽油、沙棘酵素、沙棘果粉、沙棘果酒等高附加值的营养保健品也是应有尽有,拥有大片大片沙棘林的右玉充分利用这些天然资源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把野生沙棘做成了大产业。
山西塞上绿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沙棘食品为主导的全沙棘产业链研发企业,也是右玉发展生态产业、带动农民致富的重点企业之一。
据该公司负责人介绍,“公司在产业链条上找准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点,推动脱贫攻坚工作。”该公司以“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建成优质沙棘原料生产基地5.8万亩,与53名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管护合同、按产业扶贫资金户均分红0元、吸纳42名群众进厂务工、带动多户群众开展订单式生产等。
王志坚表示,近年来右玉大力发展以草牧业和绿色农产品深加工业为重点的生态农业,以新业态、新能源为重点的生态工业,初步构建起了一二三产互促共融的绿色产业体系,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转化为金山银山,在“一个战场”打赢了脱贫攻坚和生态治理“两场战役”。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直以来,右玉县委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持续厚植生态优势,扎实推进“造林务工、退耕奖补、管护就业、经济林提质、产业富民”生态助力扶贫“五大项目”,结合特色产业、易地搬迁、培训就业、生态旅游、电商、光伏等扶贫措施,多途径、多渠道实现增收,让人民群众共享更多的“生态红利”“绿色福利”。年成为全省第一批退出的国定贫困县之一。
窥一斑见全豹,在京津风沙源工程建设中,各地始终坚持把改善生态和改善民生相结合,工程建设为贫困地区开辟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为脱贫攻坚作出了重要贡献。
根据对工程区25个样本县连续监测,林业总产值从年的6.49亿元增长到年的40.19亿元,工程区内的28个国家级贫困县于年全部摘帽脱贫。其中,山西工程区成立造林扶贫合作社,年参与工程治理的贫困社员人均收入多元,带动1万余人脱贫;陕西榆林市榆阳区18.43万农民从京津工程中受益;河北张家口市林果产业总产值达到.7亿元,覆盖多万人,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占20%以上。
吴晓表示,“工程区农牧业生产条件逐步改善,带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农牧业产业化发展,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增长,助力脱贫攻坚。”值得一提的是,工程通过改善和优化京津及其周边地区生态环境、减轻风沙危害的同时,也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工程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保持在25%左右。
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
在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林草局副局长刘东升看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实施,揭开了我国防沙治沙工程建设史上崭新的一页,创造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的生动范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吴晓看来,“治理工程的实施,有效增加了国土绿化面积,大幅减少风沙和沙尘暴天气,遏制了沙化土地扩展趋势,极大地改善了京津地区生态状况,基本建成京津及华北北部地区的绿色生态屏障,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明得失,方能知进退。“20年的风沙源治理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吴晓解释说,一是工程建设难度加大。按照“先易后难”原则,各地条件比较好的地段基本得到整治,剩余多为偏远的大山大沙、岩石裸露的石质山区、盐碱地等最难啃的“硬骨头”。据统计,工程区尚有最难治理的造林地多万亩。
二是工程区后续监管机制有待完善。部分地区存在“重建轻管”的现象,在造林工程实施后、达到成林标准前的这段时间内,还没有相关管护机制和统一的管理办法;随着退化林面积增加,森林质量提升问题日益凸显;部分省份监测保障体系建设不充分。
三是工程建设投入不足。工程区面积大、涉及范围广,随着治理难度加大、物价上涨,工程建设物质成本和用工成本也水涨船高,同时工程区又多是贫困县,地方建设投资筹措难度大,工程投入和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缺口。
对此,吴晓强调,有关省区发展改革委、林草主管等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开展四个方面工作:做好衔接,抓紧完成京津风沙源二期规划调整工作;加快进度,积极推进北方地区生态保护和修复重点工程前期工作;多措并举,多渠道加大工程投入力度;明确责任,确保工程落实。
据悉,目前我国还有个沙化县、万多平方公里的沙化土地,沙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危害重。特别是亟需治理的沙化土地,自然条件更差,沙化程度更重,治理成本更高,治理难度越来越大。
那么下一步防沙治沙工作如何做?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在会议上了解到,防沙治沙工作必须坚定不移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保护修复荒漠生态系统为重点,以构建生态安全屏障为目标,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加强生态保护,实施重点工程。要认真组织编制《全国防沙治沙规划》,把《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年)》中不同区域的防沙治沙任务和措施具体化。
与此同时,要继续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等重点工程,不断优化建设内容,创新防治模式,提高工程成效。要着力强化科学防沙治沙,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选择修复方式,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采取生物措施治沙要以水定绿,在对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确定植被建设模式。要不断完善科技推广和服务体系,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和新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为荒漠化防治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