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贯道《消夏图》
■唐长沙窑青釉褐绿彩草叶纹瓷枕
■《消夏图》中的冰镇果盘
■宋佚名宫沼纳凉图里的“冰镇果酒”
■宋绿釉划花八角形枕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藏
■收藏周刊记者梁志钦
古代有没有冰?古人怎么造冰?古人避暑消夏是否有特别的设备?收藏周刊通过检索文献资料,确实查阅到不少相关的描述,而部分画作中,甚至出现了冰片或冰镇食物。那么,到底在古代的冰块,是冬天贮存到夏天用,还是夏天直接造的?有待进一步考证。
《左传》记述藏冰《淮南子》记载“夏造冰”
据春秋时期《左传》记述,藏冰之前要用黑色小米(秬黍)祭祀司寒之神,取冰之前要用避邪的桃木做的弓和棘木做的箭(桃弧棘矢)来除灾,并在献羊羔之后才可以取用,这应该是目前最早对藏冰的记载。
而在古代,贮冰的地点叫凌阴,即冰窖。我国发掘的最大的冰窖为陕西凤翔姚家岗的秦都壅城宫殿中的凌阴遗址。藏冰的数量按《周礼》规定:“凌人斩冰,三其凌”。根据壅城冰窖的容积推算其每年最大贮藏量为立方米。贮存的冰用于祭品保险、防腐、冷冻食物及暑天降温。
杨梅亦在《从看唐宋藏冰制度的变迁》中对东西冰井及内外冰井作了推断,认为东、西两冰井都为长安冰井,一处在西内苑,外冰井在禁苑中。
《周礼》有云:“冬季取冰,藏之凌阴,为消暑之用。”凌阴就是冰窖,有专设掌管冰的官吏——凌人,这种深挖窖广藏冰的习俗一直延续到明清。
冬天藏冰夏天用,这是可以理解,然而,据编写于西汉的一部哲学著作《淮南子》记载,“以冬铄胶,以夏造冰”。在《淮南万毕术》更记录了具体操作方法:“取沸汤置瓮中,密以新缣,沈(井)中三日成冰。”
《汉书·五行志》引刘向说:“沸汤之在闭器,而湛于寒泉则为冰”。
这些古籍中记载的“夏造冰”,一般被称为中国古代原始的人工制冰技术。那么,在古代,夏天真能造冰吗?所谓的“夏造冰”技术是否真的存在?这确实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宋史》记载了古人夏日冷饮
最早见于《楚辞·招魂》“挫糟冰饮酎清凉些”,韩愈《楚辞集注》卷七解释为“……捉去其糟,但取清醇,居之冰上,然后饮之”,故为一种冰镇饮料。
不仅如此,早在唐代,便已出现冰雕艺术,五代时期王仁裕所撰《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杨国忠子弟,以奸媚结识朝士。每至伏日,取坚冰令工人镂为凤、兽之形,或饰以金环、采带置雕盘中。”
在《宋史·卷一百七十九·志第一百三十二·食货下一等》中也记载“治灶藏冰”。更有“伏日蜜沙冰,重阳糕,并有酒;三伏日,又五日一赐冰。”的描述,透露了古人夏日的冷饮。
宋代的叶时说:“盖冰之有无,有以验天令之愆;调冰之出入,有以关民生之安否。”足以说明,在宋代的暑夏,用冰块消暑已经关乎民生问题。
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就提到,“夏月冰雪冷元子、甘草冰雪凉水、荔枝膏。”等消暑食物。在《东京梦华录》中更详细描述写道:冰雪、凉水荔枝膏,皆用青布伞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惟旧宋门外两家最盛,悉用银器。沙糖绿豆、水晶皂儿、黄冷团子、鸡头穰、冰雪细料馉饳儿、麻饮鸡皮、细索凉粉、素签、成串熟林檎、脂麻团子、江豆儿、羊肉小馒头、龟儿沙馅之类。都人最重三伏,盖六月中别无时节,往往风亭水榭,峻宇高楼,雪槛冰盘,浮瓜沉李,流杯曲沼,苞鲊新荷,远迩笙歌,通夕而罢。
宋代还出现了贮冰专业户,他们在夏天以卖冰为主。杨万里荔枝诗中记有“北人冰雪作生涯,冰雪一窖活一家,帝城六月日卓午,市人如饮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来吃心眼开,甘霜甜雪如压蔗,年年窨于南山下”。冰雪可能为碎冰或刨冰,用的杯盏全是银器。
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宋徽宗是历史记载中第一个因吃冰太多害了肠胃(脾)病的皇帝。
可喜的是,据研究资料显示,宋代佚名的画作《宫沼纳凉图》里就描绘了“冰镇果酒”,尽管不能确切肯定是冰块,但从画面场景可以想象其中的合理。另外,元代画家刘贯道所作的《消夏图》也有类似的描绘,榻旁方案一堆文玩清供茶茗器具,案前榻旁几架上冰盘内有冰块,冰旁有瓜果。
研究者任蕊认为,这张《消夏图》虽作于元代,却在表现文人高士风雅生活时,于器物中处处流露出唐宋之风。“若从画中之物读取作意,便可见作品的重要,第一在于它是画家用于造境或曰表现风雅生活的各种‘道具’的集成。”
古人的消暑
睡觉时还用瓷枕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醉花阴》中云:“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其中的“玉枕”,就是一种青白釉瓷枕,它是古人夏日消暑的必备之物。这种瓷枕中空,下端有孔可以透气,表面施有一层釉,冰冰凉凉的,炎热的夏天枕在上面非常凉快。
金代戏曲作家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便是对瓷枕的赞美。“竹夫人”也是古代夏季必备的一种消暑用具,系用打磨光滑的竹条编成的圆柱形物,中间通空,四周有许多洞孔,根据“弄堂穿风”的原理,供人取凉。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就写到这东西,薛宝钗出一个谜语:“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谜底即是“竹夫人”。因为整体都是镂空编制的,天气热时放置在床上抱着入眠非常清凉惬意。
“叶轮拨风”的
大型纳凉器具
据史料显示,早在汉代,曾有一种名叫“叶轮拨风”的大型纳凉器具横空出世,在一个轴上装上扇叶,轴心上拴绳索,仆人拉动轴心上的绳索,扇叶被带动旋转产生一股股凉风。东晋葛洪《西京杂记》中记载:“长安巧匠丁缓作七轮扇,大皆径丈,相连续,一人运之,满堂寒颤。”可见其纳凉效果非常好。
唐朝时还出现一种供人们消暑的凉屋。民间的能工巧匠设计出一种木制器具,可引水上屋、喷淋房顶,再采用水循环的方法驱动扇轮摇转,将水中凉气缓缓送入屋中,冷气袭人。唐代诗人张仲素《宫中乐》诗云:“江果瑶池实,金盘露井冰。甘泉将避暑,台殿晓光凝。”说的就是这种利用水循环建成的水殿,既绿色又环保。
到了宋代,这种设备造得比唐朝更加豪华,不但以风轮送冷水凉气,而且还在蓄水池上和大厅四周摆设各种花卉,使冷风带香,芬芳满室,其冷风效果之好,已使人感到寒冷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