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迢遥自长久,白兔赤乌相趁走。身后堆金拄北斗,不如生前一樽酒。”——《劝酒》白居易。
中国的酒文化历史悠久,关于酒的传说异事也不计其数,从最早的“酒星酿酒说”到后来的“仪狄造酒说”再到黄帝时期的“杜康造酒说”,种种说法都在证明着中国“酒”文化的起源。
不过酒虽然有着很悠久的历史,但是在最开始的时候,可不是人人都喝得到酒、喝得起酒的。
相传,在酒刚刚被酿造出来之后,由于酿酒的粮食并不是十分富裕,因此往往只有部落首领或者身份尊贵的人,才有饮酒的资格,并且能够分配到的酒的数量,也极为稀少。
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酿酒的工艺不断地改进,酒的种类以及产量不断地有了提高,但是仍然供不应求,并不能满足大多数人进行饮用,因此还是被作为一种“奢侈品”,成了有权势之人的专供,这种社会现象一直持续到了唐朝。
由于唐朝独特的社会风气,以及社会制度,让唐朝成了当时世界上少数较为强大的帝国之一。这也让唐朝的各种文化得到了发展以及发扬,其中就包括了“酒”。
“酒”这一种独特的饮品,在唐朝时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随着酒在唐朝时的不断应用,无论是从酿造工艺上,还是从种类上都有了许多的提高,更是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其中有许多我们如今仍在沿用。
而之所以“酒”能够在唐朝能够得到这样的发展,与唐朝独有的“民族融合”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今天我们就简单地聊聊唐朝的酒文化与民族融合。
01唐朝的社会环境让“酒”文化得以发展
盛世大唐是酒文化发展的暖巢,俗话说“盛世古董,乱世黄金。”
人们只有在平安喜乐、衣食无忧之时,才会去追寻精神上的享受以及文化方面的探究,而盛世大唐下的百姓,无疑就生活在那样一个时代。
自唐太宗李世民登上皇位之后,就谨记“便桥之盟”东突厥为大唐带来的奇耻大辱,因此他大力发展经济、军事,使得唐朝的国力在短时间内有了惊人的提升。
在覆灭了东突厥,让其成了大唐的附属国之后,李世民仍然不曾懈怠,一直致力于将唐朝发展壮大,最终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大唐盛世不说,还让大唐成了当时国力无双的第一帝国。
强盛的大唐,让他国望而生畏,不仅不敢对大唐起任何的非分之想,还心甘情愿地成为地成了大唐的附属国,向大唐朝贡。
在如此的“国际环境”下,大唐的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人们的收入也越来越多。这也使得大唐百姓有机会、有条件去追求更好精神、物质享受。百姓都是如此,那就更别提身为大唐朝万人之上的皇帝了。
自古以来君王多好酒,而处在国泰民安没有内忧外患的盛世之下,皇帝自然也就可以更安然地去寻求身份所赋予的各项奢华享受了,其中就包括了酒。
唐朝好酒的皇帝不在少数,而在有了“经济条件”之后,皇帝更加不会吝啬“与民同乐”,于是他们将原本作为“特权”的酒放开政策,使得百姓也可以毫无忌惮地享受到这种独特的饮品。也正是由于朝廷对于“饮酒”政策的开放,才使得“酒”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发展。
02酒肆林立,在竞争压力下不断发展的唐朝“酒业”
唐朝朝廷对于“饮酒政策”的放宽,使得百姓也可以将这种以前只有“权贵”才能享用的饮品,搬上自己家的餐桌,而在体会到酒的滋味后,人们很快就被它所拥有的图特魅力而征服,一时间,酒便在民间迅速地推广开来。
失意之人用酒买醉,一醉解千愁暂时地忘记烦恼;得志之人大摆宴席、广邀好友,以酒助兴分享喜悦;文人墨客从酒中寻找灵感,创作出一篇又一篇荡气回肠,流传千古的名诗佳作。
总而言之,无论是哪一类的人,不分男女、不分老少、不分尊卑都成了酒的爱好者,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随着酒的广泛推广而变得越来越短。
从陌生人到知己好友,往往也只有一顿酒的距离,从愁人到相逢一笑泯恩仇,也只需要喝一次尽兴。可以说酒,早已成为了大唐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饮品。
有需求就会有市场,随着唐朝百姓对于酒的需求量不断加大,无论是繁华都市还是乡间小镇,都有着数不清的酒肆,甚至在国都长安,每隔几步就会有一件供人饮酒的酒楼。
为了能够吸引更多的酒客,这些酒肆只能不断地推陈出新提高更多酒客的饮酒感受,除了钻研好酒之外,更是在“用户体验”上做做足了文章。“饮酒赋”、“陪酒歌姬”、“行酒令”等等与酒有关的内容不断兴起,让“酒”的文化与饮酒的“趣味”越来越多。
就这样在酒肆们不断地竞争之下,唐朝的酒文化,得到了快速的丰富与发展。
03大唐的包容性与酒文化的包容性
民间将饮酒“玩出了花样”,作为一国之主的唐朝皇帝,自然也是深谙此道。既然酒能够让两个人之间迅速拉近彼此的距离,那么能不能让两个国家更加的友好呢?
相传,当年唐太宗李世民在宴请回鹘众人时,就将酒变成了宴会的重点,不仅耗巨资修建了专门储酒的器械,更是在宴会场地的地底修建了输送酒的管道,使得千余位回鹘人都可以畅快地饮酒。
这场酒宴举办得十分成功,不仅让回鹘众人品尝到了难得一见的大唐美酒,更是让他们喝得无比尽兴。通过这次酒宴,让回鹘人看到了大唐的国力与实力,更让他们体会到了大唐对于他们的尊重与诚意。
这次酒宴过后,回鹘不仅与大唐达成了世代友好的协议,更是心甘情愿地成为地成了大唐的属国,被大唐所征服。
除了回鹘之外,许多番邦小国、民族,都曾被大唐“以礼相待”,也被大唐的酒所折服。大唐从不吝啬对于友邦的付出与赏赐,而大唐的经济与文化,也在一次又一次地与友邦的交流中得到了丰富与提升,其中就包括了酒。
大唐是中原地区的强国,大唐的酒一直以来也以中原地区的谷物酒为主,虽然酒类也有几种,但是仍然相对匮乏,而胡人的酒却恰恰相反。
胡人指的并非某一个种族的人群,而是西、北地区非汉族人群的总称,他们由于谷物较为稀少,因此常用水果或动物的乳液为酿酒的原料,因此他们的酒以果酒较为常见。
在大唐与胡人不断地交流当中,大唐的谷物酒逐渐被胡人所喜爱,而胡人们的果酒也逐渐流入大唐,被大唐的百姓所接受。
“葡萄酒”、“椰汁酒”、“马奶酒”、“花瓣酒”,都是大唐有名的酒种,而在这些“外邦酒”流入大唐之后,经过无数大唐人的研究与改进,成了更符合大唐人口味的“果酒”。相传千古第一女帝武则天尤为喜欢外邦的石榴酒。
在大唐与各民族的交流中,流入大唐的不仅仅是各民族酒的种类,还有他们关于酒的文化。
04即是酒文化的融合,也是民族文化的融合
随着各种各样的“外邦酒”的融入,各种各样的饮酒工具也随之涌入大唐。起初大唐人喝酒,用的都是碗、坛、樽等工具,而随着外邦饮酒器的涌入,大唐逐渐开始了用瓶子等各种各样的外邦饮酒器饮酒。并且这些饮酒器还逐步走向了高贵化。
金制、银制、玉制、玛瑙制等等的饮酒器,风靡于唐朝的各个宴会场合,正如“葡萄美酒夜光杯”,对于酒具的升级与应用,也成了唐朝人在酒宴上,表示身份地位与尊重他人的一种象征,更是成了饮酒时的一种享受。
除了饮酒器具之外,外邦人的饮酒方式与助酒性的表演,也成了涌入大唐的另外一种“酒文化”。
“胡姬伴酒美无双”、“飞花行酒酒不止”、“转酒胡子饮酒”等等助酒的节目均是大唐人在融合了外族的酒文化后,改善而来。外邦的酒文化,在传入大唐之后,非但没有引起大唐人的反感,反而被大唐人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将其完美地融合到了大唐的酒文化当中。
外邦酒文化的融入,看似只是一种外邦文化的结合,其实其所承载的,却是大唐人对于其他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包容。
05总结
在中国古代封建历史当中,唐代是一个民风较为开放,文化较为繁荣的一个朝代,而之所以如此,与大唐对于周边各民族、番邦之间的态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大唐对于周边的民族,一向秉承着友好接纳、尊重包容、以及互惠互利的原则,也正是因为有着这种原则,才使得大唐可以与周边民族一直保持着很好的邻邦关系。
在大唐的发展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唐的文化在不断地丰富,而丰富大唐文化的,恰恰就是这些民族的文化。
大唐酒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大唐对于其他民族酒文化的借鉴与包容,同样,大唐的发展,也离不开对于其他民族文化的借鉴与包容。因此大唐酒文化的发展,也只是大唐在与其他民族融合过程中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