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支部硬起腰杆子,群众鼓起钱袋子

泛发性白癜风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769988.html

农民正在整理软儿梨。本报记者朱雨薇摄

古鄯镇山庄村七里寺花海滑雪场。民和县委组织部供图

工人将半成品放入晾干架。本报记者朱雨薇摄

自家上万公斤的软儿梨,再也不用担心销路,就近卖给乡上的企业,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隆治乡桥头村的白朝福觉得安心又方便;

一年能吸引数十万游客的花海景区,让古鄯镇山庄村半数外出务工的村民选择返乡就业;

月底有工资,年底有分红,中川乡民主村乔永峰两口子正在尝到集体经济组织“破壳”壮大带来的甜头。

……

八条大沟九道山,两大谷地三大垣。民和县个村曾是典型的“空壳村”,如今,那一粒粒播散在民和大地上的村集体经济种子,不断生根、发芽、抽枝、散叶,在这个金秋,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个村集体经济全面“破零”,年累计收益达.5万元,到今年10月底已有个村集体经济年收益超过5万元。

丰收时节,踏进果园,空气中弥漫着甜甜的果香。赵存福站在树下抬头望着,那金灿灿的软儿梨挂在枝头,像是明晃晃的太阳,照得他眯起了眼,眼角深深的纹路里盛满了笑意。

“这果子种了几十年,没想到还真能靠它挣钱。”

赵存福是隆治乡桥头村的村民。软儿梨树,他家就有80棵。其实在民和,提起隆治乡,最先出现在人们脑海中的一定是软儿梨。这个被称为民和梨乡的地方,梨树种植面积达上千亩(1亩≈0.公顷)。

然而,种植历史悠久、产量颇丰,并不意味着种植大户能有个好收入。储存难、销路匮乏等问题一度成为制约当地软儿梨产业发展的瓶颈。就拿赵存福来说,每年春节过后,存在家里的软梨尚未找到买家,就已开始腐烂变质,只能一筐筐倒进垃圾箱。

为了破解这道难题,桥头村党支部向县农业农村和科技局争取万元产业发展资金,建成1座平方米软梨保鲜库,同时联系农民企业家荆秀芳创办了一家软梨果酒制造厂,生产出的软儿梨果饮产品“软媚子”深受消费者青睐。

“我之所以在这儿建厂,就是看准了家乡的资源优势。目前,在20万元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的支持下,我们建成了软儿梨加工扶贫车间,当地20多名村民在这里上班。另外,企业还按照合同约定的资产收益利率给村民分红。”荆秀芳说,除了扶贫车间,公司的劳务人员也基本上是当地村民。

从软儿梨到“软媚子”,只是桥头村发展村集体产业的一个缩影。

“桥头村海拔低、气候湿润,于是我们建成80公顷连片梨花园,发展旅游经济。以资产抵押、入股分红的方式投资万元市级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建成隆治乡梨花园游客接待中心,并成功举办了首届‘梨花艺术节’,在帮助贫困户稳就业促脱贫的基础上,有效带动本村及邻近村村民兴办农家乐、家庭小旅馆。”隆治乡党委书记朵光峰告诉记者,作为全乡党建引领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示范点,年,桥头村集体经济收益预计能达到47.4万元。

深秋时节,走进古鄯镇山庄村,由于天气转冷,原本游人如织的七里花海景区显得有些冷清,但通过景区附近那此起彼伏的农家乐招牌和一排排木亭摊位,不难想象旅游旺季时这里的繁华。

山庄村位于县城西南部,村如其名,是一座被大山包裹的村庄。由于地处脑山地区,全村多公顷耕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油菜、洋芋等农作物。一年到头,地里收成想要变现,也只有三四百元。除了靠天吃饭,全村多户近人中,一半都在外出务工。

“村民收入主要靠种地和打工。年,村子被认定为贫困村,贫困户71户。”在村支部书记毛德宝眼中,虽然有风景优美的七里峡谷和远近闻名的药水泉,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并没有成为打开本村发展之锁的“金钥匙”。

变化发生了。年,七里花海景区开始试运营。很快,这个既有上百亩花海又有不少游乐项目的景区成为游客眼中的香饽饽,慕名而来的游客让原本寂静的山庄村一下子“火”了起来。

“景区流转的土地、荒山荒坡涉及村里的68户群众,每年的流转费用成为他们的稳定收入。而且景区用工基本上是我们村的村民,让那些原本外出务工的村民有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毛德宝介绍说。

马发明原本是村里的贫困户,年开始,他和妻子在景区打工,工资加上土地流转费,一年下来能挣到五六万元。

对于一个地处脑山地区的贫困村来说,想要发展村集体经济并不容易。眼看昔日的绿水青山成为了村民家门口的金山银山。村里决定以景区为突破口。

“我们及时把握机遇,按照‘企业+景区+村集体+贫困户’的思路,整合旅游扶贫、乡村振兴试点、东西部协作等项目资金多万元投入到‘七里花海’景区建设中,已经运行的景区索道和停车场每年分红就有14万元。”

“发展村集体经济,最大的作用是什么?”面对记者的提问,毛德宝想了想,笑着说:“发展村集体经济,能够破解村里没钱办事的难题。就拿我们村来说,这两年不仅改善了基础设施,还设立了公益性岗位,让贫困户在村里当起保洁员。建党节前夕慰问老党员,入学前奖励贫困大学生……这样实实在在的变化,谁不支持?”

村里那一大片金丝皇菊刚刚结出花骨朵的时候,乔维栋站在地里看了许久。开荒种地的场景跟放电影似的在他脑海中一幕幕闪过,“全村的希望都在我身上,不能失败……”

今年41岁的乔维栋是中川乡民主村的党支部书记,同时,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村上合作社负责人。

民主村原本是中川乡的一个贫困村。虽然年整村脱贫,但在乡村振兴的路上,村集体经济为“零”是它的短板之一。

“村民收入渠道狭窄,除了种地就是外出务工。一部分村民一缺技术二缺文化,找份工作困难重重。如果村集体经济发展起来,别的不说,至少能为村里的剩余劳动力提供一些就业岗位。”

年8月,在无锡市滨湖区挂职培训的乔维栋看到当地一个村种植的金丝皇菊经过简单包装就能身价倍增,心里不禁萌生种植的念头。仔细询问,他发现金丝皇菊对土壤、气候的要求并不高,能够在民和一带种植。回家后,经过反复研究对比,乔维栋开始在家试种,琢磨种植技术。

“后来,在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村两委决定成立合作社,流转闲置土地并利用废弃的撂荒地,种植花椒、桃树、软梨树等13公顷经济林,在经济林下种植金丝皇菊。这些经济林至少三年内没有效益,但金丝皇菊今年就有收获。”

虽说在家试种成功,但作为全乡“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倍感压力的乔维栋成了菊花地里的常客。直到9月初,一大片个高、粗壮的金丝皇菊率先结出花骨朵,他悬着的那颗心终于放下来一些。

紧接着,村里将闲置的校舍改造成加工车间,购置了烘干、包装等设备。盛开的金丝皇菊采摘烘干后,马上就能分级分类进行包装。

记者看到金喜梅时,她正忙着晾晒刚刚采摘下来的菊花,动作熟练而迅速。很难想象,几个月之前,她还是一名家庭主妇。

“我今年都55岁了,外出打工很难找到工作。自从合作社成立后,我们这些人都有了干活的地方。前几个月是种花、施肥,现在是晾干、包装,反正每天都有活干。既能照顾家里人,每天80元的工资还可以补贴家用,心里很满意!”

经济林项目及金丝皇菊的种植,让包括金喜梅在内的30多位村民有了工作机会,一年下来可有1.5万元左右的收入。

“今年种植的金丝皇菊有10余万株,至少可以采摘30万朵金丝皇菊鲜花。这些菊花将根据品质分四个等级分类包装,打算通过电商、就近市场等渠道销售。”因为不少村民外出,村里还有一些撂荒的土地,乔维栋告诉记者,下一步,他打算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通过收益分红、劳务用工,带领村民增收致富。

作者:本报记者咸文静张多钧稿件来源:青海日报声明:以上内容版权为《青海日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44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