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喝酒人均酒神,千杯不醉其实全靠这

全国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最好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5820796848674143&wfr=spider&for=pc

引言

中华上下五千年,酒,在我们的文化中源远流长,占据了不可磨灭的重要地位。

对于我们来说,它已经不单单是某一种物质,而是融入到文化里的一种精神的象征,是人类生活不可替代的一部分,所以,无论是升职加薪还是吃饭聚会,亦或者是工作应酬,酒是经常出现在餐桌上的饮料。

相对于现代人来说,古人更是把喝酒当做自己的生活方式。古代一些名人好酒是出了名的,陶渊明、李白、杜甫等各大诗人均嗜酒如命,关于酒的诗篇更是不胜枚举。除此之外,在《水浒传》中,梁山好汉武松喝酒连干18碗,上山的时候不仅没有醉得呼呼大睡,还借着酒劲打死了一只大老虎!

武松饮酒

关于古人喝酒的的描写动不动就是千杯不醉,或者一饮三百杯更是常有的事。甚至,在我们看古装电视剧的时候,主角们连干几大坛酒同样也不会醉,所以,我们的脑海里就自动形成了一个印象,古人不仅是无酒不欢,更是千杯不醉。

那么对于古代人来说,他们真的是人均海量?千杯不醉是如何炼成的呢?

酒精耐受知多少?

酒从现在医学的角度来讲,适量的饮用对人体还是有一定的优点的,主要表现在寒冷的时候喝酒能够暖暖身子,抵御风寒,促进身体的经络循环外,还能够增加食欲。

但是,它和很多东西一样都是的,如果喝了多的话,轻则当着自己朋友的面出丑,重则可能会危害社会。

因为人体对于酒精的承受能力是有限度的,当人体内血液中酒精浓度达到0.05%的时候,人们会感觉兴奋,非常的上头,当达到0.1%时,酒量较浅的人们对于自身的控制能力迅速下降,达到0.2%,人们已经开始酩酊大醉,0.3%,人们已经陷入到烂醉如泥的状态,直到0.4%,酒精的危险已经表露出来,昏迷不醒,面无血色,连呼吸都减慢了,这个时候离死亡也就不远了。

酒精分解示意图

但是,每个人对于酒精的承受能力是不一样的,就像我们通常说的酒量好与酒量差,有人稍微一喝点酒就脸红,有人一路喝下去仍然是面不改色,这些是跟酒精在人体的分解效率有关,即便是不同的人喝了相同量的酒,实际进入到血液的浓度是有差异的。

古代文人雅士素爱喝酒,动辄以升、斗为计量单位,而现在的人们通常喝酒的量都是以两三两,能把白酒按斤喝的已经是极少数了,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是现在的我们历经千年越来越退化,酒量越来越差了吗?

酒的发展历程

发酵酒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在古代古人喝酒的度数并不高,大约在公元前年左右,人们就开始尝试发酵酿酒了,最开始的时候是使用果子自然发酵产生的,多用于供奉天地,祭祀祈福使用的。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喝的都是果酒和米酒,人们发现谷物放置的时间长了会发霉,这些霉菌就是天然的曲,在受到空气、水和微生物的作用下就会发生糖化和酒化作用是非常容易的。

人们发现了这种粮食作物的变化后,把粮食和一定比例的水混合在一起发酵成酒,并且,人们长期使用着这种发酵酿酒的制作方式,食用着这种谷物酿制的纯天然酒。

由于在粮食混合酿酒中的酒精含量较少,自然,酒的味道也不会醇厚到哪里去。

祭祀

随着生产力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到了商朝时期,曲,开始分离,人们把曲酿造的叫做酒。到了西周时期就有专门的酿酒作坊和酿酒官职,这时候的酒被做了严格的等级划分,如祭祀的时候要用五齐三酒八种酒。

《诗经·周颂·丰年》:为酒为醴,烝畀祖妣。

秦汉之后,人们对酒的要求再次提高,就只喝用曲酿造的酒,并且这个时候因为生产力较前朝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人们也能够制造出多种的酒曲,酿酒的原料也就愈加的丰富。

即便造酒有了很非常大的改进,这时候的酒仍然还是处于发酵酒的阶段。因为,酒在发酵过程本身就会影响酒的度数。

曲的质量会影响酒本身的度数,如果曲的质量并不是那么高的话,那么在酿造酒的过程中,糖化力高,发酵能力相对就弱,如果曲的质量较好,当酒精产生到一定程度时,便会反过来抑制酵母菌,使它们停止繁殖,这时候,这时候的发酵能力就会被大大抑制,自然而然的,在这种情况下酿出来的酒度数自然就不高了。

所以,在那时候的人们即便做很多的顶级品质的酒曲,依然还是不能够提高酒的度数,酒的度数一般都是在20度。

蒸馏酒时间推移来到盛唐时期,蒸馏酒的技术已经出现,但是直到宋朝时期,这一技艺才发展成熟,普遍的存在。

在蒸馏的作用下,酒的浓度就被大大提高(在现代社会市场上最常见的酒就是蒸馏酒),蒸馏酒是在酒原先发酵酒的基础上再加了道工序,通过蒸馏的方法提纯提高了酒精的浓度,提取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香气成分,从而产生一种酒精度数较高,香味浓,质量又好的酒。

蒸馏酒的出现是我国古代酿酒技术上的一次跨时代的革命,是一个质的飞跃,同时也带来了一个小的影响:让那些号称千杯不醉的酒神慢慢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实际上,纵观历史,古人饮酒的海量王大部分都集中在南北朝之前,在唐朝时期酒的蒸馏技术还不成熟的时候也会出现千杯不醉的人,甚至用夸张的语句描写酒量的诗句还有市场,等到唐朝之后这些基本上都慢慢的消失殆尽了,同时也从侧面体现出蒸馏酒的技术已经慢慢被推广,趋于成熟。

对酒蒸馏

因为通过蒸馏酒的提纯,酒的度数一般都是集中在20度到30度。酒度数的提高,除了那些天赋异禀的海量达人能够一次性饮用下一斗的量(唐代的一斗约等于现在的毫升),其余的人的身体已经不能够适应这高浓度的摄入酒了,自然也就过滤掉一大半的酒神。

酒量?酒含量?傻傻分不清楚

因为最早的酒是发酵酒,人们在饮酒的时候通常是跟酿酒的谷物残渣一起饮用,后来才将两者慢慢分离开来,单独饮用。值得注意的是在唐朝时期,酒和酒槽仍然是储存在一起的,在客人来饮酒的时候才被人拿上来将二者压榨分离,将酒过滤出来呈给客人。

所以,古人在计算酒量的时候很有可能不是用具体喝的数量,而是以容器代替。按照现代的逻辑,就会把那些原本是要被抛弃的酒糟去掉,单单只算酒的数量,而古人把二者算到一起,成为自己喝酒的数量,也就是说古人实际上喝的酒并没有达到一石或者是一斗。

这样看来,古人关于自己酒量的描述就有着很大的水分。

实际上,在这一点在我国的少数民族中依然可以看到影子,如羌族等他们仍然喜欢食用发酵的原酒,按照传统的方法将混合着酒和酒糟整坛搬出来,他们并不将酒糟过滤,而是在酒坛中插入一根很细的管子,直到喝完一坛,甚至有时候边喝还边注水。

古人饮酒

随着蒸馏酒的推广,酒和酒糟分离,这使得饮酒量和装酒体积直接对等,对瓶吹也是我们一直饮酒的常态,如果现在回归酒和酒糟共存的状态,肯定要骂无良商家了。

除此之外,也有人认为古人所说的饮酒量是指在酿酒的时候所用的粮食用量,并不是发酵之后出来的酒的量。这种说法其实也在侧面印证,古人的饮酒数量实际上是有一个较大的水分的,并不是真实的饮酒量。

除了古代因为是酿酒酒度数较低,通常喝的都是10度以下的米酒,在做饭的时候还被用作调料,即便是喝上很多也还能保持清醒,所以说这种酒一般是喝不醉人的。

古人的海量的障眼法

除了酿酒工艺的改变,使得酒的度数有了很大的区别外,关于古人的海量还有两个障眼法。

酒器的容量差异古人对于酒的计量单位跟现在也是有很大的不同,除了升、斗、斛等工具的区别外,还有乘酒的容器上。

酒器

因为他们的喝酒的杯子非常的小,通过发掘古人的墓葬,了解他们之前所用的饮酒器具,看着非常的美观,而很有分量,古人喝酒的杯子容量一般是很小的,大约10杯才和现在正常酒杯的一杯差不多大。所以,看似古人喝的多,实际上容量也是掺有水分的。

古人的表达方式因为古代人通常习惯在吟诗作对中使用夸张的数字或者是说法,喝点酒写出的诗就更加的瑰丽豪放了。最直观的就是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桃花潭水深千尺都是使用的夸张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心境。

结语

总之,古人喝酒留下了不少的美谈,到今天也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化,适量饮用用利于身体健康,过度饮用会伤身。

古人的千杯不醉已经是过去,现在已不能重复喝酒如喝水的状态,毕竟今非昔比啦。

参考文献:《诗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3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