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荷马从逃离孤儿院,突破规则到最终重新回到孤儿院,这到底是在向我们传达什么呢?其实,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人生的规则就在于你如何把握自己的选择。
我看职场前言:《总有骄阳》又名《苹果酒屋法则》,由莱塞·霍尔斯道姆执导,根据约翰欧文的同名小说改编。该片于年12月17日在美国上映,豆瓣评分8.2分。该电影获得第72届奥斯卡金像奖七项提名,最终赢得最佳男配角和最佳改编剧本两个大奖。
主人公荷马从小在一所孤儿院长大。在拉奇院长的培养下,荷马成为一名非正规的助产士,为未婚先孕的女子接生,但他拒绝帮助拉奇为孕妇堕胎。随着荷马的成长,他开始关心自己的未来,渴望外面的世界。有一天,中尉沃利带着他的未婚妻康蒂来到孤儿院进行堕胎手术。术后,荷马询问沃利能否带他到外面的世界去看一看,沃利欣然答应。于是荷马跟着沃利离开孤儿院,在沃利家的苹果庄园找了份工作。
在苹果庄园,荷马看到了大海,吃到了龙虾,体验到以往不同的生活。当沃利返回部队的时候,荷马和康蒂产生了爱情。不久,苹果园领班罗斯的女儿告诉荷马和康蒂她怀了父亲的孩子。荷马最终拿起了堕胎工具为她做了手术。此后,接踵而来的是罗斯自杀身亡、沃利在战场受重伤瘫痪,康蒂离开荷马去照顾沃利,拉奇院长也因吸入过量乙醚不幸身亡。于是荷马离开苹果庄园,重新回到孤儿院,担负起照顾孤儿的使命。
《总有骄阳》不是一部讨喜的电影。它既没有宏大的场面和千回百转的情节,也没有感人至深的爱情。影片采用散点式生活流的方法表现具体时间流程,用戏剧性事件呈现局部冲突,所构建的画面感具有更亲切温暖的美感。这种表现形式可以使观众在长镜头中清晰地体会到导演的表达意图和主人公的感情。
今天,我将从荷马逃离规则、体验规则、制定规则三个层次,来分析他是如何从一开始的向往外界,离家出走到经历规则的选择与打破,最终重新定位人生,回归孤儿院的。在文章的第四部分,我会结合整个故事,尤其是男主荷马的人生经历和体验,来谈谈我的几点思考。
01、逃离规则:拒绝堕胎手术成为荷马和拉奇之间的分割线,孤独压抑的孤儿院生活使得荷马开始关心自己的未来;沃利和康蒂的到来让荷马决定逃离拉奇制定的规则,去体验精彩人生
医学高材生拉奇因为特殊的性病经历,一生致力于妇科研究。一个堕胎失败妇女惨死的事实让他深感震撼,从此他再不能对有孕在身却因种种原因无法生养孩子的妇女坐视不管。于是拉奇建立了孤儿院,接待怀孕的妇女,依据是否胎动,选择为她们接生或是堕胎,生下的孩子会留在孤儿院。一有机会,拉奇院长就联系愿意领养孩子的家庭,为孩子们找到合适的家,以防孤儿年龄过大被领养时,对他们的成长造成不利影响。
主人公荷马从小生活在孤儿院里。直到13岁,他都因为“遇人不淑”被反复拒绝领养,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孤儿。荷马憎恨父母的抛弃,但是渴望回归家庭的愿望却从未消失。为了帮助荷马逃离兵役,拉奇院长伪造了心脏病病例,从而让荷马留了下来。在拉奇的培养下,荷马成为了一名技术娴熟的接生医生。所有人都认为他应该在拉奇院长老去之后接替这份工作,但是荷马接受不了堕胎行为。
在我看来,离开孤儿院之前的荷马并没有真正的规则意识。反复领养的失败让荷马对家庭充满了期待和愤怒,与拉奇父子般的情感让他体验到了家庭的温暖。但母爱的缺失,让他对于异性和爱情有着近乎本能的向往和尝试。
而拒绝帮助拉奇进行堕胎手术的行为,表明荷马对于拉奇建立的规则是不认同的,认为这是违背道德的。他不想活在别人的规则之下,他想要走出拉奇的影子,建立自己的行为规则。这种矛盾的心理,为后面荷马的离家出走,寻找自己的人生定位埋下了伏笔。
随着荷马的成长,他开始关心自己的未来。反复的接生工作和堕胎的发生总是烦闷的。一天,中尉沃利带着他的未婚妻康蒂来到孤儿院请求拉奇院长为他们进行堕胎。通过观察与接触,荷马认为离开的时机到了。术后,荷马询问沃利能否带他到外面的世界去看一看,沃利欣然答应。荷马的离去对拉奇院长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他对荷马的父爱早已扎根于心。尽管荷马一样爱着拉奇院长,但那份爱很快在即将体验人生快乐的情绪中被冲淡。
这一阶段,荷马对自己人生定位的不满日益增加,他已经不想在拉奇制定的规则下生活,对孤儿院的生活产生了厌倦。压抑的氛围、单调的生活加剧了荷马出走的想法。反复的接生工作和堕胎的发生,让荷马觉得孤儿院是一个没有机会,没有希望的地方。
他渴望走到外面的世界,去体验不同的人生,去寻找自己的人生定位。而沃利和康蒂的出现,让荷马看到了机会。他终于可以逃离拉奇制定的规则,去经历自己的人生,体验生活的快乐。这时的荷马是快乐的,对未来的生活是充满向往的。
02、体验规则:苹果庄园的经历,让荷马体验到了人生规则的精彩和残酷;与康蒂违背道德的爱情,帮助露丝堕胎的行为让荷马明白规则的遵守和打破取决于自己的内心
荷马跟随沃利和康蒂来到苹果庄园,开始了新的生活。因为天资聪慧、做事踏实,他很快掌握了果园里的工作技巧,深得果园主人的喜爱,成了果园的工人。苹果酒屋宿舍里张贴着一张宿舍规则,规定了不准在床上抽烟,不许十点之后酒后操作机器,不能上屋顶吃饭,不能去屋顶睡觉,不能上屋顶,规则有点滑稽可笑不成体系,对于这些规则,苹果酒屋中的人都觉得很没有约束力。于是工人们便把苹果酒屋的法则扔进了火炉烧掉。
拉奇院长写信告诉荷马,董事会要把自己调走,希望荷马回到孤儿院接替他。尽管荷马怀念孤儿院的人人物物,怀念给孩子们讲故事的时光,但是他回信拒绝了拉奇的建议。荷马对被寄托希翼与责任感到压力,他不想像拉奇院长那样扮演救世主、上帝一样的角色。这时,二战爆发,沃利担任轰炸机飞行员奔赴缅甸战场。当人们相信沃利不可能生还时,慢慢的,荷马和康蒂互诉衷肠,表白心意。在这里荷马看到了大海,吃到了龙虾,也体验了爱情。
在我看来,这时的荷马开始慢慢体验人生的规则。烧毁苹果酒屋法则,让他意识到规则应该由自己建立;与康蒂的恋爱,忘却孤儿院的生活,表明荷马不想与拉奇和孤儿院的阴暗发生联系,觉得自己的人生应该由自己掌握。这时的荷马是自由的,他体验到了人生规则的精彩。但此时的荷马并未意识到,与康蒂的爱情并不符合社会伦理的要求,他的行为已经打破了道德的枷锁,自己所遵守的规则是不符合常理的。
又到了苹果采摘季,罗斯先生和女儿露丝带领着工人又回来了。但露丝同时带着一个难以启齿的烦恼,她怀了父亲的孩子。面对露丝的困恼与罗斯就是让女孩怀孕的“元凶”时,荷马违背了自己的意愿,自愿做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堕胎手术。恢复后的露丝想主动离开是非之地,悲愤之下,她用刀深深地刺向罗斯。罗斯为了帮助女儿逃脱法律的制裁,于是选择自杀死亡。
这个阶段,荷马对规则的遵守和打破有了全新的认识。从拒绝堕胎到帮助露丝堕胎,他不再臣服于传统规则的约束,最终打破了规则,遵从了自己的内心。他开始明白,逃避责任不是唯一的选择。罗斯和女儿的行为则进一步向荷马展示了人生规则的残酷,让他认识到对于社会道德规则只能有节制地反抗,有些规则是不容许改变和破坏的。
此时的荷马终于理解了做医生、甚至是堕胎手术对需要帮助的人的意义。人生的价值并不只是自己的自由,更在于对他人的意义。当被人需要且难以取代时,荷马不再逃避,他意识到他可以做的,也该做的事。在这一刻,荷马终于理解了拉奇医生说的话:当法律和道德法则失败后,我们应该依旧利用我们的能力来帮助人们减轻他们的痛苦。
03、制定规则:康蒂离开荷马选择照顾沃利,拉奇院长的去世,让荷马最终找到了人生定位,明白真正的人生规则是替他人着想
就在这时,康蒂的未婚夫沃利在前线传来了消息,他驾驶的飞机突然被击落。在逃离的过程中,由于受到蚊虫的叮咬,得了乙型脑炎,导致下肢瘫痪。得知这一不幸的消息,康蒂非常震惊,也猛然醒悟。康蒂意识到沃利非常需要她,于是决定离开荷马去照顾沃利,他们的感情终于告一段落。荷马见到受伤回来的沃利,看到决心照顾沃利并与之相拥的康蒂,他明白自己是时候离开苹果庄园了。拉奇院长因吸入过量乙醚不幸身亡的消息,终于让荷马下定决心回到孤儿院。
康蒂选择照顾沃利的行为让荷马彻底明白,真正的人生规则是替他人着想。每一个人都有选择规则的权利,但是每一个人都要承担选择后带来的后果。拉奇院长的去世,也让荷马终于明白拒绝过去和逃避压力并不是成长,对于他人的担当与责任才是应该遵守的规则,才是应该做出的人生选择。
回到孤儿院的荷马,受到了所有人的欢迎。护士告诉荷马,拉奇院长为了让他免除兵役伪造病例以及为了让他出任院长伪造学历的事情。荷马坐在拉奇院长的办公室里,读着拉奇给他写的信,让他终于明白了所有人对他的良苦用心。荷马决定接受新的身份,重新担任起拉奇院长的角色,为孤儿院的生活带来了生机。每天晚上他都会跟孤儿院的孩子们讲道:
“晚安,缅因州的王子们,新英格兰的国王们……”
最终,荷马终于感受到拉奇院长对他深深的爱意及教诲,同时也彻底明白了自己的人生意义,找到了人生定位。正是通过这种人生的体验和经历,荷马逐渐成长起来,他建立了属于自己的规则,那就是充满对希望的渴求,帮助别人,一切随遇而安。
04、基于《总有骄阳》中男主荷马最终从逃离规则、离家出走,到体验人生,建立自己的规则,找到人生定位的故事,谈谈我的几点思考
《总有骄阳》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作品。整部影片给人的感觉是温暖、治愈,而又感人的。影片透过一个从小在孤儿院长大的孩子出门看世界、体验爱、经历成长的视角,向我们传达着选择与规则的关系。人的一生总是在不断对规则的遵守和突破中抉择,并由此承受着选择的结果。在规则的守与破之间,人们总能迎来最后的骄阳。
结合《总有骄阳》电影故事,谈一谈它带给我的几点思考和启示:
①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关键在于遵从自己的内心
电影中,离开孤儿院的荷马到了苹果庄园,在那里,他第一次看到了大海,吃到了龙虾。这样的日子,即使是每天机械地采摘苹果,他也很快乐。后面他和康蒂慢慢相爱,体验到了人生的快乐。罗斯与自己的女儿有了孩子,荷马亲手帮女孩做了自己一直反对的堕胎手术。就在这时,战场上幸运存活的沃利归来,康蒂迫于责任心转而照顾沃利。最后荷马再一次回到孤儿院接替了逝去的拉奇医生的工作。
荷马说“人生不过是一份工作而已”。而我想说,人生不过是一次又一次的选择而已。有的人选择在平平淡淡里过完此生,有的人选择在风雨飘摇中闯荡一生;有的人在安逸过后选择闯荡,有的人在闯荡过后选择稳定下来。不同选择成就不一样的人生。
连岳曾说道:
“自由的边界就是不侵害他人利益,侵害了就承担后果。成年人是有资格去选择用与不用的,即使对自己有害的生活方式。不妨碍他人,也是一个人的权利,就像通宵看球与沉迷微博伤害身体一样。”
在我看来,如何选择取决于你自己。你应该遵从内心的声音,让自己活得更快乐;而不是痛苦地听从别人的安排,为了让别人满意而违心地做出决定。违心的选择从根本上说就是丧失了人生的选择权,从而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毫无生趣。
②多出去走一走,体验并认识世界会让你学会成长和思考
荷马走出了孤儿院,终于明白他的全世界不过是真实世界的一角。他离开了自己熟悉的环境,他看到了新鲜的事物,认识了新的伙伴,明白了这世上不仅仅只有医生,护士,孤儿,锯木工人,还有更多更有趣的职业,还有那些他不曾接触过的工作。新的环境让荷马更充分的认识了这个世界。在体验世界的过程中,他也完成了自己的人生选择。
《天堂电影院》里有这样一句话:
如果你不出去走走,你就会以为这就是全世界。
如果不去接触未知的世界,我们的感觉将会变得十分迟钝,我们的世界观就如井底之蛙,就连好奇心也将消失不见。我们的目光将被慢慢地禁锢,不再放眼远方的地平线,内心之中,也就失去了对未来的向往。
当我们满足于眼前的生活而日复一日的时候,它同时也局限了我们对生活的体验。当有一天我们明白过来时,将发现所厮守的这种生活是以我们曾有的梦想作为代价的。对未知的恐惧,对舒适的留恋将阻止我们成为一个旅行者走上冒险旅程。而当你作出冒险旅程的选择时,我相信你不会后悔。因为在这精彩的世界中,你会学会成长,学会思考,最终会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
③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规则,对于规则的守与破,没有绝对的对与错
电影中,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规则。拉奇院长的规则是可以接受堕胎,即使撒谎也要爱每一个孩子;康蒂的规则是只要愿意就能自由爱;荷马的规则是不能接受堕胎。面对荷马和沃利,康蒂必须选一个,不论是谁,康蒂都会有锥心之痛;面对露丝有了不被世人接受的孩子,荷马遵守规则不给她堕胎或者打破规则给她堕胎决定到女孩此后的一生是幸福还是悲惨......
每个不遵守规则,打破规则的人都有着自己的动因。荷马和康蒂是,露丝和罗斯也是。打破自我规则,所需要的付出是小的,这是一种内心的解放;而打破经验所积累的规则,当时是幸福,后果是痛苦,痛苦过后是了结,了结过后却也能迎来骄阳。
我们一直活在各种规则之下。每个人都在遵循自己的规则,或者打破自己的规则。但到底有多少规则是我们从内心认同的?对于所谓的规则,我们应该要有自己的价值评断,而不是盲目屈从;我们不应该用自己的规则去约束别人,特别是爱人和成年子女;即使我们不认同他人的规则,也应该尊重他人遵循或违背自己规则的权利。
对于规则的守与破,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是心灵的追随,还是欲望的禁止,都取决于你自己。无论过程怎样,结果怎样,在成长过程中辨别人生规则,不被教条的社会道德所约束,不被人生的失意所挫折,生活才会充满骄阳。
结语:
《总有骄阳》看完既让人感动,又引人深思。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在摸索人生的规则。我们有时打破一些规则,也会重建一些规则,然后做出人生的选择。所有一切规则的选择,都需要我们去遵守内心,把握好人生的定位。在我看来,真正的人生规则不过是替别人着想。这或许就是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