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0年前,古人就在喝葡萄酒,怎么到了

导语:年前,古人就在喝葡萄酒,怎么到了近代成洋酒了呢?说起葡萄酒产地,人们脑海中浮现的是旧世界和新世界欧美国家;说起葡萄酒品牌,总会调侃地说“来瓶82年的拉菲”;说起葡萄酒的历史,人们会觉得,葡萄酒是舶来品,是洋酒,以前哪个君王,哪个伯爵喝过......葡萄酒的一切似乎和中国没有一点联系,能想起的似乎也就张裕红酒。其实这一切是因为我国葡萄酒知识和历史科普的不到位,大家都想着喝白酒、黄酒了。真实情况是,葡萄酒并非是舶来品,我们把它称之为洋酒其实有些牵强。如果你熟悉我国的历史,那一定听过“葡萄美酒夜光杯”的名诗,这首诗出现在我国的汉朝,而当时的葡萄酒酿造技术是由张骞、班固等使臣不远万里从西方引进的。如果一首诗无法佐证的话,那么从汉朝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和生活起居用品就能佐证。考古专家从这些遗迹发现,在汉朝就出现了葡萄酒,甚至有的汉代名人有葡萄酒贿赂朝廷宦官买官,因此年前我国古人就在喝葡萄酒而且当时的酿造技术并不差,可比肩欧洲各国。但奇怪的是,我国的葡萄酒似乎消失不见了,很少见到先辈们提及过葡萄酒,仿佛葡萄酒从未出现在我国。这期间发生了什么呢?以下是小编的见解,看完后大家可以在文章下方讨论。一、文化存在差异自古以来,我国就是农耕大国,农业始终是一个朝代的根基。在当时,粮食就是天,如果从粮食和水果中选一个,自然是选择粮食,重要的是粮食更方便存贮。而且粮食还可以用来酿制黄酒、白酒,这两种酒在古代更受重视,很多大型场合都必须有这两种酒“坐镇”,葡萄酒之类的果酒很难上得了台面。文化上的不重视,自然导致了我国葡萄酒的没落。而西方国家自古以来就很重视葡萄酒的发展,所以才有白兰地、香槟气泡等美酒。二、酿酒工艺的差异中国的酒有别于洋酒的地方就是要用到酒曲,古人在酿酒过程中发现,酿酒时加入酒曲,能将粮食中的淀粉分解成糖分,以便酵母菌能快速地吸收产生酒精,而且不同的酒曲能产生不同风味的酒,这一发现促进我国粮食发酵酒的发展,各种风味的黄酒就是这样来的。在元代后出现了蒸馏技术,蒸馏酒正式走向了历史舞台,随后演变成白酒,白酒和黄酒便得以长期发展。而欧洲人在研究葡萄酒的时候,发现蒸馏后的葡萄酒可以减少很多杂质,而且度数更高,酒体更为的稳定,可以长时间保存。不同的酿造工艺路线自然给了不同酒发展的动力,当时我国的葡萄酒不受重视,自然没有人下功夫研究它。三、口感差异由于工艺不容,中西方酿造的酒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培养出不同口感的人群。在古代,我国的酒主要以黄酒为主,品质优异的黄酒酒液是迷人的琥珀色,喝酒前温一下,酒的香味更加的浓郁,口感更“鲜”,这是葡萄酒难以具备的,我国因此就有了“温酒文化”。长期以来,中国人就对黄酒的口感十分痴迷,因此对好酒的评判就是酒液色泽、香味以及口感,还有酒温过后的鲜香感。总之,古人认为温过后的优质黄酒才是美酒。但我国早期的葡萄酒,酸涩难入口,又是常温下的酒水,由于没有多做研究,便认为葡萄酒难喝,营养价值匮乏,不易储存,因此早早地就被人们打入“冷宫”。葡萄酒的发展都没有了,自然难以形成相应的葡萄酒文化,久而久之,人们便淡忘了它。直到近代,我国与世界各国接轨,才有了自己的葡萄酒企业,那就是张裕红酒。此时人们才发现,葡萄酒也能有如此美味,芳香迷人,优雅醇香,和白酒、黄酒完全是不一样的风格,而且丝毫不弱于我国的传统酒水。所以说不是我国没有酿葡萄酒的历史,而是没有得到重视,没有发展起来,在近代成为洋酒也是被逼无奈,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5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