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虚渊玄
中国历史最悠久的酒类——黄酒,正在经历最残酷的竞争,但也在迎来最好的变革时机。
中国酒业协会数据显示,年,纳入国家统计局范畴的规模以上黄酒生产企业90家,其中亏损企业1家,规模以上黄酒企业累计完成销售收入.6亿元,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2.66亿元,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达0.58亿元。
90家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的销售额刚过百亿——对比隔壁白酒行业,年全国规模以上白酒企业96家,光利润总额就达到了.72亿元。
过于传统的口味,与其他酒类相比更少的饮用场景,是长期限制黄酒规模向上发展的主要原因。面对行业困境,作为黄酒行业的“一哥”,古越龙山(.SH)一直在寻找破局的解法。
4月1日,古越龙山披露了年财报。
财报显示,年古越龙山实现营业收入16.20亿元,同比增长2.75%;净利润为2.02亿元,同比增长0.70%;扣非归母净利润为1.82亿元,同比增长0.22%;基本每股收益0.22元。
面对近年行业整体下探,屡受外部因素干扰的情况,古越龙山实现双增,实属不易。而作为黄酒行业的“头牌”,如何走出江浙沪,走近年轻消费群体,古越龙山为黄酒行业实现真正破局在努力提供新的实践。
做黄酒不挣钱?好在古越龙山底气十足
黄酒的历史有多久?
作为米酒的一种,黄酒最早可以追溯到多年前的商周时期,《三国演义》中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煮的就是黄酒。
黄酒是与啤酒、葡萄酒并称的世界三大古老酒品,历史悠久也成为了黄酒的“底色”。
而用大米、黍米、粟等为原料的黄酒口味甚是独特,且饮用时需要温酒的方式也在酒水中独具一格。重点是,看似只有14-20度的黄酒,却给人留下了“易醉”、“上头”的印象,成为了黄酒的“特色”。
经过时间淘洗后的黄酒不仅保留住了“底色”与“特色”,也让黄酒的饮用更聚焦于其诞生地江浙,同时束缚住了黄酒在新时代的市场扩张。
相比于黄酒古旧的口感和后劲,更倾向“微醺”的年轻人选择口感清新的果酒或营销得力的精酿。
这也让黄酒的地位越来越尴尬。
中国酒业协会发布的《中国酒类产业发展分析及年发展报告》也从侧面再次证实了目前的困境。
《报告》显示,年,规模以上黄酒企业累计完成销售收入.6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20.09%;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2.66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24.27%。
而中国黄酒行业的代表,非江浙流派的绍兴黄酒莫属。
除了古越龙山之外,黄酒行业另有两家上市企业,金枫酒业(.SH)与会稽山(.SH)。
相比两家同行,古越龙山的业绩可以说在环境不好的情况下,体现出的韧性更强。
年,古越龙山不仅实现了营收净利双增,从收入结构来看,酒类营收实现营收15.61亿元,同比增长.41%。其中,中高档酒实现营收11.05亿元,同比增长0.8%;普通酒实现营收4.56亿元,同比增长10.25%;附加产业玻璃制品也实现营收.86万元。
酒类分析师蔡学飞表示,古越龙山的主要销售市场集中在江浙沪地区,而去年江浙沪地区是疫情的重灾区,由于疫情对于整个消费场景的封锁,实际上严重影响了包括黄酒在内的酒类消费市场,对于古越龙山的业绩增长也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也就是说,正常情况下,古越龙山能够实现更好的业绩预期。
对此,古越龙山也颇为自信,对年的业绩提出了“年力争酒类销售增长12%以上,利润增长12%以上”的业绩新预期。
“走出去”,古越龙山勇气可嘉
谈到黄酒行业始终不能取得突破的原因,蔡学飞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黄酒的地域性太强,另外虽然度数不高,但黄酒的口味“药感”更强,不能更好地贴近年轻消费者,导致其消费场景相对单一。
上文也提到,黄酒因产地和饮用习惯等原因,始终未能实现向外拓展。
财报显示,古越龙山、会稽山、金枫酒业三家黄酒上市企业年总营收为2.亿元,其中古越龙山六成以上收入来自江浙沪,金枫酒业超7成的收入来自大本营上海,会稽山更是9成以上的收入来自包邮区。
因为自古作为大众饮品,黄酒本身的酿制门槛不高,黄酒售价始终“亲民”,导致市场品牌林立,市场集中度较低。
剔除了疫情的“非自然影响”,黄酒企业呈现出的也是下行态势:自年以来,规模以上黄酒企业的产量和销量双双下滑:近三年产量年均下降1.8%,销量年均下降8.8%。
面对黄酒发展前景的危机,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曾表示,黄酒企业要敢于“走出去”。
而这“走出去”的第一步,指的是物理意义上的走出江浙沪。
在这一点上,古越龙山的尝试值得借鉴。
今年的春糖里,作为黄酒龙头,古越龙山“带头”站出来。不仅率领旗下古越龙山、女儿红、状元红、鉴湖、沈永和等五大品牌亮相,古越龙山和女儿红还携手举办“只此青玉”“桂花林藏”成都雅集,致力于打造中国人的欢宴。
实际上,这几年,古越龙山一直在“向北”发展。
去年9月25日,古越龙山北方市场5家专卖店同时开业,而能够实现这一举措的基础,是先期在北方市场设立的以14个分公司、1个酒管家(线上)为核心的销售网络。
0年8月,古越龙山通过“越酒行天下、中原更出彩”启动仪式将旗下古越龙山、女儿红、状元红、沈永和、鉴湖五大品牌经典产品展现给当地的消费者和意向经销商伙伴。
早在年,古越龙山就实现了江浙沪外的营收占比超过28%,在全国化布局在三家黄酒上市公司中居首位。
最新财报显示,古越龙山江浙沪的营收占比从0年的近八成,降至年的60.7%。
黄酒复兴的双重考验
完成物理上的“走出去”,对黄酒以及古越龙山而言仅仅是第一步。
对此,绍兴黄酒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孙爱保就认为,古越龙山要肩负黄酒复兴的重任,围绕“高端化、年轻化、全球化、数字化”战略,重点打好“文化牌”与“健康牌”。
孙爱保表示,高端化就是不断开发高品质、高颜值、高价值的产品,年轻化是主动接近年轻人、拥抱年轻人,全球化就是持续推进“越酒行天下”,数字化就是推进生产的数字化、管理的数字化、销售的数字化。
“年轻人的集散地”豆瓣上有个小组,叫做“我们都爱低度酒”。
在这个“年轻酒鬼”聚集地,大家日常交流自己认为好喝好玩的低度酒,而寻求酒水的舒适口感和带来的微醺状态,是这个小组成员的核心诉求。
但,稍微翻阅一下小组内容后,财经无忌发现,95后甚至00后的年轻人,对于低度酒的认识主要聚焦在梅酒、果酒、葡萄酒或者精酿啤酒这些产品中,黄酒的存在感极低。
除了酒水产品的交流外,美酒+美食是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