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炎炎夏日,古人都是如何避暑的三大硬核操作

一提到夏天,大家总会和炎热,沙滩,海风,冰淇淋等一些词语联系到一起,特别是坐在空调房里,外面烈日炎炎,自己来上一口冰镇大西瓜,绝对是顶级的享受,但是古人可没有空调房,那么在30多度的夏天里面,他们是怎么避暑的呢?

永远都不要小瞧古人的智慧,对于避暑,我们的祖先想到的方法比我们知道得多多得多多得多,他们虽然没有遍布大街小巷的奶茶店和咖啡店,也没有随处可见的水果和冰淇淋,但是他们已经可以在夏天使用冰块了。

而且为了储存冰块,古人还专门为管理冰块的人设置了一个官职,这个官职叫做“凌人”。这个官职最早出现的时间是在西周时期,当时他们取名字还比较简单粗暴,管理牛的人就叫做“牛人”,管理鸡的人就叫做“鸡人”,但是他们没有把管理冰的人叫冰人,而是叫作“凌人”。

当然,古代藏冰的技术还很粗糙,最初只是在冬天的时候把冰块给凿出来,然后储藏,一般都是在大寒,因为这个时候冰块冻得最好。凌人们会让农民到水质很好的地方凿冰,然后再把冰块放到挖掘好的冰窖里面。

冰窖一般都是找一个阴凉的地方,然后挖一个很深的洞,然后在洞里面铺上一些隔温的东西,把冰块放在上面,最后把窖口给封上,等到夏天的时候再取出来用。这样储存冰的方法并不好,因为每年夏天都只有1/3的冰可以用,古人往往需要储存三倍的量,才可以供来年夏天使用。

因为没有制冰的技术,而这种储存方法又较为昂贵,所以冰块在古代是只有有钱人家才可以用的,在汉代长安城长乐宫的遗址中,工作人员曾经发掘出一个专供皇室贵族使用的冰窖,它大概有平方米,这个冰窖就建在了河边,可能是为了方便运输冰块。

随着时间慢慢推移,古人避暑的方法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宋朝。随着文治的逐渐昌盛,有钱人家开始研究享乐,根据古籍记载,宋代已经出现了冷饮铺子,而且是大众可以消费得起的水平。

当时宋代的集市上主要的冷饮是刨冰,刨冰的做法就是把水果还有其他解暑的东西和冰块融合到一块儿,然后搅拌起来,这个东西吃起来既解渴又很凉爽,一口下肚瞬间融化整个夏天。当时刨冰的种类已经有20多种,和现在的冰淇淋口味也差不多,所以说不要小瞧古人的智慧。

但是这种冷饮并不是宋朝才出现的,早在唐朝冰块就已经没有那么昂贵了,因为在唐朝发现了制造冰块的技术。

众所周知,在唐朝就已经出现了火药,当时有人在制造火药的时候,发现了一种物质,古人发现这个物质可以让水快速地结成冰,后面在确认没有毒之后,这项技术被迅速普及了起来。技术发展到最后,冰块已经可以在夏天进入平常人家了,也出现了很多以卖冰为生的小贩。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里有这么一幅画,一些人会端着一个盘子,盘子里有一个类似于花的东西,像花又像盆景,其实这是唐代的“冷饮酥山”,它只是制作比较精良。

它是在唐朝末期才出现的,和宋朝的冷饮制作方法不同,酥山的制作方法主要是把奶油加热融化,然后浇到冰上,那些花花草草的东西,其实都是配饰而不能使用。所以说还是宋朝的冷饮更符合大众的口味,唐朝的这一个还是给王公贵族食用的。

除了吃的以外,古人在穿的衣服上面也有讲究。在博物馆里,有一件西汉时期的衣服名叫素纱禅衣,这件衣服的工艺简直超乎现代人的想象,现在陈列在湖南省博物馆的它距今已经有多年的历史,尽管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洗礼,还是可以感受到它的轻薄。

有点类似于现在人们用的防晒衣,但其实在古代它是一种绝对的奢侈品,从流传下来的古画来看,在北齐时代,古人很流行穿这种衣服,不管男子还是女子,都会裹着一件透明的薄纱,这种薄纱完全不具备遮挡躯体的作用,穿着衣服可以看到里面的皮肤。

古人可不止有冰淇淋和轻薄的衣衫,你敢相信在很早以前,古人就已经制造出冰箱这种神奇的东西了吗,他们没有电,但是仍然可以造出和冰箱具有一样效果的器件,这个东西叫做“冰鉴”。

这个东西最早的记录出现时间是在战国时期,一直到明代它还在被使用着。这个东西的原理也很巧,就拿曾侯乙墓中的冰鉴举例吧,这个器件分为内外两层,外面是一个类似于鼎的东西,然后在鼎里面放上一个小一点的器件,然后在这两个器件中间放满冰,在那个小一点的器件里面放上果酒或者饮料,这样就可以使得古人在烈日炎炎中也可以喝到冰凉的饮品。

出土的这个冰鉴最神奇的地方在于它是一次性浇筑完成的,其他小部件也是用更繁复的技术铸就的,所以一般人根本没有办法享受到这样昂贵的冰箱。另外冰鉴的作用不只是可以储藏冷饮,它还可以降低屋子里的温度,在冰鉴的内部存在很多的小孔,所以夹层里冰的寒气可以通过这些小孔散发出来,从而达到给室内降温的目的。

当然给室内降温不止这一种方法,古人还通过自己的奇思妙想制造出了“空调房”,空调房的发展也代表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所以从避暑来看,中国科技发展史是合理的。

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于空调房的尝试,就是把水引到房子上面,让水顺着房子四周流动,而使得房内的温度下降。

到了唐代,这种方法更是被发展到了巅峰,他们会为了避暑,专门制造一个亭子,然后这个亭子有许多角,把水引到亭子的上面,然后让水顺着这些角往下流,形成一道雨帘,营造出了类似下雨的效果,这样既可以让心情愉悦,也可以达到凉爽的效果。

当然,除了这种方法以外古人还会用石头做床以达到降温的目的。

要说在降温这块玩得最花的还要数江南地区,毕竟很早以前江南就是中国最富庶的地区了,而江南又独属徽州的降暑方法最为发达。到现在去徽州那块去旅游,可能还能看到他们家自制的土空调。

徽州的房屋结构和中原不太一样,他们的通风采光主要是依靠天井,而天井四周会铺有条石,然后以细沙做底,这样落下来的雨水就会流到挖掘的地窖当中。等到夏天,只要打开地面上的铜钱石盖,就会有凉风吹来,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

这种设计和空调达到的效果差不多,基本上可以保持在恒定的温度,而且是人体最适宜的温度。这个土空调的方法延续至今,而且非常美观。

其实古人最喜欢的避暑方法还是哪里凉快去哪里待着去,比如皇帝就经常在烈日炎炎的夏天去避暑山庄休息,汉武帝在夏天会去甘泉宫,而唐太宗则去过九成宫。

最出名的还要数清朝皇帝的承德避暑山庄,在很多清宫剧里,这个名字都会出现,而且在这里会发生很多的故事。不只是皇帝,一些文人骚客或者有钱人也会去好的地方避暑,《望庐山瀑布》就是李白在避暑的时候写出来的。

说到这里可以看出,消暑在古代属于一种奢侈品,具备良好消暑效果的器件都比较昂贵,只有当科技发展了,普通人才可以享受到上层人物享受的快乐。但是在科技发展以前,普通人也有自己的消暑方法,比如说电视剧中经常会出现的扇子。

古人将扇子称为“摇风”,又称之为“良友”,扇子可谓是最便宜,效果还好的消暑神器。条件好的人可以买一些绢帛制成的扇子,或者说是在扇子上贴画,条件不好的人,就可以拿一把大蒲扇,他们都具有同等的消暑效果。

除了扇子以外,普通人家也可以在家里面搭个凉棚,或者用竹子制造一个凉席,然后在院子里种上一些葡萄藤,遮住阳光。没有冰也可以达到降温的效果,记得小时候家里面井里面的水总是冰冰凉凉的,古代的老百姓们可以将吃的东西提前放到井里面冰一冰,或者喝一口甘甜清冽凉爽的井水,同样可以达到很好的消暑效果。

古人的智慧超乎我们的想象,某种程度上他们才是极致享乐的代表,不仅仅可以达到良好的避暑效果,而且充满了情趣,避暑的同时还达到了陶冶情操的目的。就算没有任何避暑方法,古人也可以总结出心静自然凉的道理,这是一种心境,更是一种大境界。但其实这也有一定的哲学道理,如果人冷静下来了,心里不躁,身体放松下来,自然也可以达到降温的目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8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