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宗梅酒,始于浸泡,且说国人食梅文化

作者:李虓

你能想象吗?像青梅这种“酸倒牙”的果实,中国人对它的喜爱,却有着近年的历史,在河南裴李岗遗址、上海青浦县崧泽遗址中,都曾发现了大量梅果果核,让我国人民食梅史,或推至新石器时代。

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青梅本具备独道的风味和功能价值,另一方面,在于国人对饮食一事,“无所不用其极”,但凡一种食材,均能在中国人手里,充分发挥价值。

·青梅

比如,先秦《尚书》中,就提到商代殷高宗对宰相说“若作和羹,尔惟盐梅”,表义是说“作美味的羹汤,调料中离不开盐和梅”,本义是喻指“成就大业,需要贤能之臣辅佐”,此外,《左传》也记述“和如羹焉,水火醢醢盐梅,以烹鱼肉”。可见,在当时,梅果已成为重要的调味佐料。

当然,梅果对中国风味和饮食文化的贡献,远超调味这么简单,梅煎、梅酱、梅肴等各色美食,尤其是梅酒,形成了蔚为大观的食梅文化。笔者特评如下,不负读者爱梅之心。

01

自古食梅,多用渍法

浸渍,是古来烹调的绝技,因何称“绝”呢?遥想古代,没有微生物科学,祖先就已知道在高糖、高盐的作用下,食物不腐,还能形成特色风味,开启了食物存储的先河。比如,早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就记载了渍菜的做法,“作盐水,令极咸,于盐水中洗菜,即内瓮中”。

对于青梅,这种“酸度高而难生食、硬度大而难处理”的果实,浸渍或是最佳办法,通过浸渍,即可改变青梅酸的风味,又可改善其硬的口感。“梅煎”或“梅饯”的零食,便应运而生。

话说三国时,孙权的儿子孙亮就好吃生梅,并记载“食时用蜜渍梅”。《齐民要术》亦收纳了蜀人以蜜浸腌的“藏梅法”。而南宋温革《分门琐碎录》的记载更为清晰,提到“黄梅子不破者一百个、盐二两,于沙盆内中略擦匀后,一夕取出晒半干,炼蜜浸晒。如蜜酸,又换,候甜为度,入瓶紧闭。”

·各种梅煎美食

后来,明代刘基《多能鄙事》、韩奕《易牙遗意》,所记载的蜜梅、糖醋梅、糖椒梅、糖脆梅、糖紫苏梅、糖薄荷梅、糖卤梅、造化梅、对金梅、韵梅等“名梅”,均为浸渍法的梅煎。

当然,制梅也可以用盐,制备“白梅”之物,最早见于晋葛洪《抱朴子》《肘后备急方》,一则用以炼丹软金,另则用以治中风口闭不开。《齐民要术》也记述了“作白梅法”,说是“梅子酸核初成时摘取,夜以盐汁渍之,昼则日曝。凡作十宿,十浸十曝便成。”此时,梅表面会起盐霜,所以称之“白梅”或“霜梅”。

糖蜜、盐巴之外,酒也是一种极为普遍的浸渍形式,糟鱼、醉蟹、醉鸡等佳肴,用酒均是灵魂所在。青梅以美酒相浸,既可因酒精作用,让梅果质地变软、疏松,稍加处理,就成为一道美食——“醉梅”,同时,酒液因青梅的融入,即成了最具代表性的梅果饮品——青梅酒。“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典故,我想人尽皆知,晚清名家梁鼎芬在《(宣统)番禺县续志》曾对此解释,即说“或以浸酒曰青梅酒。”所以,论及青梅酒的源来,从食梅传统来看,浸渍法,为古法正宗工艺。

02

正宗梅酒,始于浸泡

说到这里,定有朋友疑惑,青梅作为一种果实,用其酿酒,理应采用发酵法,为何浸渍法为工艺源头呢?除了历史记载之外,原因很简单,青梅难以独立发酵。

众所周知,发酵必有糖的存在,但青梅本身的糖分却极低,在1%左右,而且多以纤维素和聚糖的形式存在,微生物尤其是酵母很难利用,青梅的状态,无法与葡萄“多汁、富糖”相比,很难采用类似葡萄酒等普通果酒的工序。

·青梅果中的还原糖含量,甚至比柠檬还要低

但发酵青梅并非不可以,由于其果肉少糖而高酸,需要添加大量糖蜜、糖料等物质共同发酵,但水果发酵,本是一种“腐败”的形式,如果发酵控制不善,气息可想而知,在古代发酵技术不成熟的年代,这一操作实际难度颇高,因此,发酵类青梅酒,是近现代发酵技术提升后的产物。

不过,即便得益于发酵技术的提升,浸泡型青梅酒,仍具有先天的的品质优势。比如,有研究团队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对青梅发酵酒和浸泡酒的香气成分进行分析,发酵青梅酒缺乏青梅的特征香味成分,且香气较弱,而浸泡酒青梅则香气浓烈。

研究亦表示,浸泡型青梅酒中主要香气物质,有乙酸乙酯、异丁醇、异戊醇、苯甲醛、苯甲酸乙酯等,其中苯甲醛是青梅果中特有的果香物质,其含量显著高于发酵型青梅酒。

原因在于,浸泡性青梅酒没有微生物的参与,青梅本身所含有酸、酯等呈香物质,不会因微生物代谢而“破坏”,在基酒加入后,一下即刻锁鲜。

·自酿的浸泡型青梅酒

同时,基酒不但能锁鲜,还能增香,基酒的酒精度可以自由调节,高低自选,而不像发酵青梅酒,最高仅能发酵到十几度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酒度越高,所烘托的挥发性呈香物质就越明显,酒体香气也就越好。

另外,在安全性方面,浸泡型青梅酒能够做到更胜一筹。青梅肉质紧实,这是其富含大量的纤维素和果胶成分的结果,如要充分发酵,这些物质须进行预先降解,这就需要在青梅原料预处理的过程中,加入纤维素酶或者果胶酶,但酶制剂本就是一种外来添加剂的形式,而如果发酵过程中果胶含量过高,还含会让酒体含有大量有害甲醇。

·待采摘的青梅树

最后,浸泡型青梅酒的“绝妙”之处,还在于灵活地实现风味变化。浸泡工艺,是一种“统统拿来,来者不拒”的形式,任何有色、有香、有味的食材均能融合一处,这就为风味青梅酒的创新,增添了无限可能。比如,现在市面上常见的梅见青梅酒,除了传统的风味之外,还开发出了“茶梅见”“陈皮梅见”“金桂梅见”,实现了青梅酒与福鼎白毫银针、武夷山大红袍等茶种,以及新会陈皮、桂林桂花等香气原料的融合,刷新了青梅酒的口味认知。

·梅见推出的茶风味青梅酒——茶梅见

03

酿制不易,内含乾坤

有朋友认为,浸泡型青梅酒的酿制十分简单,不就是用基酒泡青梅,在南方很多地方都会自己泡一点喝。

其实不然。笔者常把浸泡工艺与茶道相比较,越是简约的工序,越能够体现原料本身的魅力,越是至简的操作,越能显示功夫的精到。以梅见为例,大家来看它的工艺就可知晓,浸泡型青梅酒,实则“酿制不易,内含乾坤”。

·中国青梅分布图(图源自梅见青梅酒的公开资料)

首先,浸泡型青梅酒,对青梅的要求更高。梅果由于不经微生物发酵,基酒进来后一下锁鲜,如同照相,一下定格,人物本身的相貌天赋,至关重要。所以,梅见青梅酒才要在四大青梅产区去选择,即广东普宁、福建诏安、四川大邑、云南洱源。

一方面,可方便进行青梅果的风味互补,比如梅见要从近种青梅中,选出10种风味最佳的梅果作为原料。另一方面,可以在品质上优中选优。这其中,关键点在于梅果成熟率和完整率,成熟度越高,果实呈香呈味物质更加丰富,但会具有更高破损、内部变质的风险,因此,梅见才会不惜人力,不仅全部人工采摘,而且还要保证6次人工挑选,梅果要无伤、无污染、无虫咬,直径要均大于28mm。

·采摘青梅果

再者,浸泡型青梅酒,基酒的选择十分关键。基酒是浸泡型青梅酒的主体,所以直接影响酒体的“底味”,香气太浓郁不合适,盖过青梅果香,香气太淡也不行,如很多地方惯用液态法白酒或者食用酒精作基酒,会导致酒体风格单一、乏味。最佳的基酒选择,为两者取中,不浓不淡总相宜。

梅见所使用的重庆江津一带的单一高粱酒,即非常适合,这种酒品类味道相对自然、清雅,不会喧宾夺主盖果香,而且还具有很好的粮香、芳草香、花果香,穿插在梅果香中,可形成良好层次感,且“底味”弱,果味强,又起到了衬托效果。

最后,浸泡型青梅酒,更为强调储酒。青梅经过基酒的浸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融合,但若要想青梅果香,与基酒本具有的香气充分协调,还需要漫长的储酒过程,稍微急功近利,便可让酒体的果香分离感十分明显。所以,每一瓶梅见青梅酒,要经过天的陈酿期。

·位于江记酒庄的陶坛储酒库

如此长的储酒期,不仅让梅果风味的融合更加自然,而且还利于基酒本身的品质提升,微观来看,酒分子与水分子将变得更加紧密,缔和态酒分子增加,且低沸点挥发物质被释放,这都能让酒体的顺滑感、适口感大增。而在这一过程中,酸类和醇类物质,会慢慢向酯类物质转化,达到动态平衡,风味效果也会更优。

在容器的选择上,梅见的做法也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6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