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述酒史主持第一届评酒会辛海庭先生第二

辛海庭先生(.7.1-.2.27)

新中国成立后,酒的政策随着当时的政治、经济情况而不断调整终成今日之局面。浩瀚酒海,世事变迁,酒也在历史

的长河中沉淀、演绎、变迁、发展,当日、当时是何种场面?什么形势下出了什么政策?

又在什么样的政策下出了什么成果?

什么人起了什么作用?

酒界中人都想弄个清楚。然放眼当今,能够把当日、当时情景述说清楚的,已没有几人。

如果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因无人理会、整理而成为酒史上的一个断档,那该是多么遗憾的事!

--辛海庭

对于新中国酒史,无论如何也撇不开影响深远的五届全国评酒会。

历史之谜,岁月钩沉,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先搞清楚第一届全国评酒会的历史背景。正是有了第一届全国评酒会,后来的四届全国评酒会才得以传承和发展。

年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分配在管酒类专卖的国家税务总局酒类专卖总公司、后到轻工业部酿酒处、管了一辈子酒的辛海庭先生,曾在酒行业政策的制订、修改、推行过程中,都是亲历者,对这段历史了如指掌。

当然酒类政策是和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关的,由酒政之一角可窥知当日社会之整体状况。

我所供职的中国酒杂志社年搬到北京南城,机缘巧合竟然和我的亦师亦友的辛海庭在一个院子里,听着辛公的这段话,将我带进似远犹近的新中国酒史当中。

全国评酒会先后进行了五届,时间跨度为年至年,前后37年,基本处于新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阶段,而其深远影响何止37年?

在全国评酒会上,除了评选代表国家最高水平的国家名酒外,还评定过国家优质酒。当然,优质酒在等级上稍逊国家级名酒一筹。

于是,新中国的白酒工业体系建立起来,国家名酒标杆也树立起来,对参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全球化竞争功不可没。

辛公说:第一次评酒会是年秋末举行,是在当时的财政部中央税务总局下边的华北酒类专卖公司召开的全国酒类专卖会议上,计划从全国评选出几个名酒,目的是以此推动酒类生产的发展,当时委任酿酒行业老前辈朱梅工程师亲自组织完成这一繁重而光荣的任务。

参加会议的各地区酒专卖干部携酒样品,在会后期评酒。就在华北酒类专卖公司里,地点就在北京的大佛寺,现在隆福商场的西边。当时,中央税务总局管酒,各大区成立酒类专卖公司,中央没有成立,华北大区的酒类专卖公司代行中央职责。

辛公说:年,中国酿酒工业年鉴上白纸黑字:第一次评酒主持者:朱梅、辛海庭。这是不对的,是不太了解当时情况,缺乏历史责任感的误传。

朱梅是当时华北酒类专卖公司的工程师。我是年北京大学毕业,国家分配到财政部(当时,财政部管粮食、管酒,同年分配来的理工科的有两个人,清华大学的那位同学挑了搞粮食,剩下只能搞酒)。

分配介绍信转到了税务总局,税务总局在东四西北边的大佛寺之旁,又转到隔壁的华北酒类专卖公司去报到。负责报到安排的人事领导问:你在机关好呢,还是生产单位?辛海庭自认为是刚下学堂的学生,什么都不懂,当然是到基层生产单位。于是写了一封介绍信,介绍到税务总局北京东郊实验厂,直接进厂的研究室工作。

北京实验厂是年5月开始筹建的是当时北京唯一新建的白酒厂(现为北京红星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次评酒会是年第四季度评的,年公布的。辛公说年那时刚工作不久,对酒是才接触,只是些感性认识而已。

朱梅工程师首先在研究室铺开一个摊子,确定由辛海庭、王秋芳、王明爱(日藉)三人担任酒样的分析工作,但大部分的工作是由辛海庭和王秋芳完成的。

辛海庭先生(.7.1-.2.27)

参评的酒样由专卖总公司通知当时的各大行政区负责收集,共收到样品种,其中白酒19种,葡萄酒16种,白兰地9种,配制酒28种,药酒24种,杂酒7种。

葡萄酒只有张裕公司一家送样,有些厂没有送样,啤酒类没有样品。

酒样分析最主要的是确定分析项目,当时还没有统一的酒类产品检测项目的规定,也没有规定的检测方法,在朱梅指导下我们查阅了相关的检测资料,如李颖川著的(食品检验及分析方法》,日本山田正一著的(酿造分析法》,田中芳雄著的(化学试验法》,还有英美等国的有机化学分析方面的资料。

根据这些资料拟定分析方法,反复试验,在那段时间里我们经常是彻夜讨论、研究。

尚无复杂的产品标准,主要根据一是传统,二是市场上信誉。

朱梅先生(--)

由这八大历史名酒来看呢,都是历史有传统的,国内市场上有一定信誉的酒。举例来说:黄酒是绍兴黄酒,这个一说大家都知道,历史很长,超过一千多年。说葡萄酒,张裕的葡萄酒,也有近百年历史。白酒就是汾酒,茅台,泸州特曲,还有西凤,也都是历史较久远的。

我们对入选及未入选的酒都分别作了说明。

如汾酒类型山西杏花村汾酒,入选的说明是:酒的历史悠久,风行全国,古诗已有记载,可见在历史上亦有其美好价值,酒质优良味美,入口怡喉,具有不同于其他酒的芳香气味,是他处所不能仿造的,此酒适合群众口味为全国人民所乐饮故选入。

王秋芳,女,(年--)

对每一入选的名酒都有说明,八大名酒是按分析数据,历史资料所具备的条件,经过严格认真的甄选而产生的。

经过以上程序选出了8种酒,推荐为全国名酒,并汇总编辑出了“中国名酒分析报告”,直接送交中国专卖总公司第二届专卖工作会议审议。经会议审议后,向社会公布,中国八大名酒诞生了。

但是,评选的透明度更为公开化,这些条件也相当具有标杆性、权威性和说服力。

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公布了八大名酒称号,引起社会各界的震惊与喜悦。

老百姓知道了什么是名酒,名酒在市场的声誉大大提高,销量猛增,企业积极扩产,酒界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八大名酒的产生,在行业中立起了标杆,树立了榜样,促使各地区的酒业主管部门、生产企业纷纷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比学赶超”活动,总结传统操作,开展科学研究,改进生产,提高产品质量,促使酒业步入了大规模发展轨道。

八大名酒的声誉一直延续至今,对酒业及相关各方面的影响之深,是难以估量的。

周恩来总理对八大名酒的质量很熟悉,也很关心。

年地方工业部部长沙千里同志向周总理汇报工作时,周总理向沙千里部长说“你们八大名酒的质量是有所下降应当注意”,沙部长告诉总理,“质量确有下降,主要原因是酒的贮存期太短”。

后来将这一情况告知地方工业部食品局李益三局长,并由彭华秀同志与轻工业部的技术员研究酒的贮存问题,最后确定名酒贮存期暂定三年,并安排投资万元支持生产单位。

在建国初期国家资金还有很多困难的情况下,为了提高名酒的质量,能拿出这么多资金说明周恩来总理对酒质量是多么的重视。”

第二届评酒会是十年之后了,是中国白酒科学巨匠周恒刚先生主持的。

周恒刚先生(年11月--年6月16日)

解放以来一共举办了五届全国评酒会,对于一、三、四、五届的结果,没有什么异议,唯独对于第二届全国评酒会有着各种不同说法。

一种文章的获奖名单是这样,白酒八种:贵州茅台酒,四川五粮液,安徽古井贡酒,四川泸州老窖特曲,四川全兴大曲,陕西西凤酒,山西汾酒,贵州董酒。

第二种说法是:“年举办的第二届全国评酒会是唯一一届进行白酒质量排名的一届,排名顺序是:五粮液第一,古井贡第二,……茅台第五……”

第三种说法是:“第二届全国评酒会评选出的中国名酒,则是浓香型白酒“一统天下”,其他香型白酒,全部名列其后。当周恩来总理得知茅台酒在第二届全国评酒会上没被评为第一名的消息后,当即把国家有关部门的领导叫去,生气地指示说,茅台酒在哪里评下去,你们必须从哪里评起来!”

历史真相是什么呢?

笔者请教当时的评酒会专家组组长周恒刚先生和当时主管评酒的轻工业部酿酒处辛海庭先生,他们告诉我们一个详实的历史真相。

年评选出八大名酒后,其中白酒四种依次为茅台酒、汾酒、泸州老窖特曲酒、西凤酒,在全国引起强大振动,促进了酒类产品市场销售声誉的大步提高,轻工业部于年10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二届全国评酒会。

实际上这次评酒会才是真正的第一次全国性的评酒会。

各省,市、自治区评比的酒样都经过认真的选拔,推荐选送的样品代表市场销售的商品。各省、市、自治区轻工业厅、商业厅共同签封并且都报送产品小传。

27个省、市、自治区共推荐了种酒,包括白酒、黄酒、葡萄酒、啤酒和果露酒五大类。

这届白酒品评采取混合编组大排队的办法进行品评。

评酒会设评酒委员会,评委有11人由周恒刚主持。

评酒分白酒、黄酒、果酒、啤酒四个组分别进行品评,共评出全国名酒18种,全国优质酒27种。

第二次评酒会上,增加了五粮液、古井贡、全兴大曲、董酒四个。茅台酒虽然也被评入“八大名酒”的行列,但是五粮液排名第一、茅台酒排名第五。

评完了之后,香港大公报就报道了评酒消息和名单。

而年12月14日至4年2月29日,周恩来正率陈毅、孔原、黄镇、童小鹏、乔冠华等中国代表团对亚非欧14个国家进行访问。

当时不知道什么原因,总理并不知道评酒结果。

有天在非洲,他宴请新闻记者,宴会一开始周总理说,今天我用中国最好的酒宴请大家,由于那个时候外国记者知道了《大公报》公布的这个消息,一个记者就说,总理,您不是用最好的酒来招待大家,现在中国最好的酒是五粮液。

总理回来就点名儿让轻工部部长把评酒的事儿给解释一下。

周恒刚听说以后,也觉得这个篓子捅大了,在轻工系统所属的白酒厂里面,轻工业部最关心的是茅台酒和汾酒(当时四川酒归商业部管)。建国以以来,汾酒历来是白酒老大,产量、利税都是。茅台酒产量小,还连续亏损。但是它又是中央要求一定要保障供应、保证质量的唯一一个酒。

中国外交宴请席面上常备“三酒”……

绍兴黄酒大部分外宾不习惯,长城葡萄酒大部分外宾不屑,茅台酒称为中国酒的代表,总是被隆重推荐。

出了惊动周总理这么大事,怎么办呢?

轻工部极度重视,当时的评委们反复对酒样进行了盲评,结果还是一样,轻工部曹鲁副部长又带了几个专家、酿酒处的干部,从百货大楼买了几瓶茅台,对比茅台酒反复比对,结论茅台果真是质量下降了。

轻工业部部长李烛尘找周恒刚商量研究,然后给周总理写报告,两个人起草了一夜,写了三页纸。递上去了,一周之后周总理的秘书通知部长。让把这个报告取回来,取回来一看周总理把周恒刚的名字用红笔画了一个圈儿,下面还重重画了两道横杠,说这个人把茅台酒评下去,就派他去把茅台的质量搞上去。

由此,促成了在中国白酒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茅台试点”。

周公说;正是年茅台酒厂增产节约为中心,提出了“沙子磨细点,一年四季都产酒”的口号(“沙子”即红高粱)。郑义兴、邹国启等技术骨干就认为,这不是酿造茅台酒,而是酿造的普通高粱酒,这样不符合工艺规程并极力反对。这个意见当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以致后来造成质量下滑。

当时的总理、轻工部长等高级干部和轻工部的一般干部都非常实事求是。轻工部长带了几个专家、酿酒处的干部,从百货大楼买了几瓶茅台,反复对比,结果承认真是质量下降了。周总理说的是,是这个人评下去的,就派这个人把茅台的质量搞上去。总理是大国总理,不可能说“把茅台评上去”这类没有水平的话

第二届全国评酒会共评出全国白酒名酒八种。

宜宾五粮液、亳县古井贡酒、泸州老窖特曲、全兴大曲酒、贵州茅台酒、西凤酒、山西汾酒、遵义董酒

第三届评酒会,开始按香型评酒

在现实中,白酒有很多种香型,比如大家熟知的浓香、酱香,清香等等,近些年来还有其他香型被不断炮制出来,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了以香型来评定白酒。然而,“香型”存在的时间并不像人们想像的那么长,其实也就区区不到40年。

那一段近40年前的白酒往事,尽管知道的人不多了,且也不怎么愿意讲出来。

白酒分香型进行评酒,这是两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首先要有对白酒香型的认识,这是科技基础。

其次是年全国第二届全国评酒会暴露出的问题,引起国家领导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