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酉也,酿之米麴,酉泽久而味美也。亦言踧也,能否皆彊相踧持飮之也。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拥有酿酒的技术。早在原始社会,祖先就已经能喝到自然发酵的果酒,随着时间的发展,中原人开始用曲酿造粮食酒,喝酒也成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习惯。
“若作酒醴,尔惟曲糵。”这是出自《尚书》的记载,也就是通过麦芽和曲酿酒,因为不受季节的干扰,这类粮食酒不但口感好,真的可以说随时随地想喝就喝。值得一提的是,自商朝起,中原兴起了喝冷酒的风俗。这和祭祀时和热酒有明显区别。
到了汉朝,史料中就开始出现千杯不醉的猛人。汉人喜欢喝醖酒,也就是经过多次酿造的酒,陈年老酒。这种酒因为制作周期长,口感舒适,是属实的稀罕货。
晋朝时,中原人喜欢“五石散”。这种东西也叫寒石散,含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钟乳石、硫黄五种主要物质,内有多种化学成分,能让人上瘾。服用五石散后,瘾君子们往往还得再就着一口热酒,这叫“洗寒”。尽管如此,寒也不是那么好洗的,经常服用五石散的人,往往百病缠身。
唐以后,中原人就又开始喝热酒了。除了传统的粮食酒外,西域美酒在中原也有很大市场,西域人酿造的葡萄酒别有一番风味。“蒲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当然,如果浓度不是太高,喝葡萄酒也很难醉,唐人有将葡萄酒当作嫁妆的风俗。
元代时,中原的酿酒技术有了很大提升。蒙古人东征西讨,学到了高度蒸馏酒的制作方法。“法酒,用器烧酒之精液取之,名曰哈剌基。酒极烈,其清如水,盖酒露也。……此皆元朝之法酒,古无有也。”可见,在此之前中原的酒浓度都不高,千杯不醉自然不在话下。恰也正是在那个时候,中国人还是改不了痛饮的习惯,常因喝的酒度数过高中毒。
待到明清时期,中国人的饮酒习惯已经逐渐定型。像梁山好汉那般大口喝酒也只能出现在小说中,人们已经接受了高浓度烈酒,以前的曲酿酒不再被欢迎。真可谓小酌怡情,大喝伤身,痛饮不省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