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使主人能醉客,玉碗盛来琥珀光汉酒浓醇,

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zzl/211024/9599857.html

引言

酒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在人们生活中也不可或缺。现代人下班回家爱三五好友小酌,周末闲暇时也爱以音乐配酒,享受小资生活。当然,酒的发展更离不开饭桌上的觥筹交错。甚至可以说,酒是中国人的一种关系纽带。而酒的重要地位,其实在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就已经形成了。

汉代是我国风俗礼仪形成的重要时期,许多中华民族的习俗和礼仪都固定于汉朝或起源于汉朝,而在这些礼俗形成的过程中,酒扮演了重要角色。

饮酒之风盛行,汉代实行“六必”酿酒法

汉代饮酒之风盛行,酒的消耗量极大,从传世文献和出土的汉画像上,处处可以钩沉到汉人饮酒、酿酒的场面。在《史记》中记载了三十多种可以盈利的工商业产品,酿酒业位居第一。“酒者,天之美禄,帝王所以颐养天下,享祀祈福,扶衰养疾。百礼之会,非酒不行。”这段话也说明了酒的应用范围之广,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节礼祭祀中都大有作为,因此酿酒业在汉代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酒的用途已经渗透到汉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宫廷皇室、民间百姓日常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物品;饮酒成为汉社会各阶层普遍参与的活动,祭祀、节日、婚嫁、宴饮等饮酒场合姿态万千;以酒成礼,酒礼处处体现着“尊卑有序、长幼有序;亲疏有别、内外有别“的汉代礼仪核心。

由于汉代酒风盛行,造酒技术自然也随之提升。汉代的造酒技术已经十分成熟,造酒设施完备,汉代酒的种类也日益增多,出现了以时间、产地、酿造方法、造酒原料不同命名的酒类,有谷物酒、配制酒、乳酒、果酒等。

汉代酒的酿造是在先秦时期的酿酒技术上发展而来的,但是在先秦酿酒技术的基础上,汉人进行了细节方面的改造和创新。汉代使用的酿酒方法被称为“六必”造酒原则,直到现在仍然被认为是造酒技术的精华。《礼记》中的记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代酒的酿造相关:

“仲冬之月,乃命大酋,秫稻必齐,麹嶢必时,湛炽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兼用六物,大酋监之,无有差贷。”

可以看出汉代对于造酒的时间、原料的准备及其选择标准、大酋对造酒事务的严格监管等,都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六必”通俗来说就是酿酒过程中的六个步骤必须要严格把控。第一个步骤是“秫稻必齐”,也就是要准备好酿酒所需要的谷物,必须选择籽粒饱满、整齐划一的谷物,而且数量要足够充足;第二个步骤是“麴嶢必时”,就是制作酒曲必须掌握好时间;第三个是“湛炽必洁”,“谓炊渍米朔之时,必须清洁”;四是“水泉必香”,酿酒用的水必须清澈无味,水质要优良;五是“陶器必良”,酿酒要用制作精良、不渗漏的陶器;六是“火齐必得”,必须把握好火候,发酵的温度要控制得当。由大酋负责监督实施以上这六项工作,“六必”做好了,就一定会酿出质量上乘的优质酒来。

妇女能顶半边天,女性在汉代酿酒业中大显身手

汉代酒的应用范围很广,酿酒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然而这样一个渗透到汉代人生活方方面面的话题,却鲜少与妇女联系在一起。然而从各地出土的汉代画像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女子酿酒的画面。根据汉代的一些典籍,我们可以看出,女子在汉代酿酒业的发展中起到了很大作用。

在汉代的朝廷里有专门负责皇帝日常事务的少府,其下属的太官、负责宫中所饮用酒类的管理。那么在这些主管饮食的太官和汤官手下的都是些什么人呢?在卫宏撰的《汉旧仪补遗卷上》可以找到有关记载:“太官主饮酒,皆令、丞治。太官汤官奴婢各三千人,置酒,皆缇褠、蔽膝、绿帻。”汉代太官和汤官各所属奴婢人,是《周礼》中记载的“女酒三十人”的百倍之多,可见汉代宫廷用酒量之大,同时也能想见当时女子在酿酒方面已经有很高的造诣了。

在汉代,厨事劳动基本都是由妇女承担的,而酿酒正是重要的厨事劳动之一。汉代文献多次提到女人是酒食的掌管者,比如在《续汉书》中就有“妇人之职,无非无仪,酒食是议”的描述。此外,酒是汉代祭祀中的重中之重,女人负责酒水的酿造,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女子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在《礼记》中,更是将精通酒食之艺当作古代女人必备的妇功之一。《后汉书·列女传》对“女有四行”作了进一步解释,其中对“妇功”的解释是:“专心纺绩,不好戏笑,洁齐酒食,以奉宾客,是谓妇功。”就是说,女人的职责不仅仅是专心纺纱织布,而且还要准备好酒食饭菜,以招待宾客。

作为妇功重要内容之一的、不属于社会商品买卖的日常家用酿酒,即使在汉武帝推行榷酒政令、实行酒类专卖、禁止民间私酿酒时期,也是被允许的。而且女性家酿免于课税,因此女人酿酒成俗,成为宫廷、官贵之家和民间都普遍存在社会现象,到北魏贾思勰撰写《齐民要术》时仍保有“女麴”,用女麴造的酒称为女酒。

官酿私酿共同运作,营造汉代酒业繁荣盛景

由于酿酒是手工业,所以规模可大可小,大到“一岁千酿”,小到家庭日用。酿酒业如此发达,如果不加以管控,势必会引起混乱。先秦时代就有国家设立相关机构负责酒的酿造和管理,汉代国家继承前朝旧法,同样设立了相关的机构来管理国家酿酒产业的发展。汉代,酿酒的官营系统十分庞大、严密和完备,不仅宫廷设有主酒官,在各个郡县也设置有产销一体的酿酒作坊。

宫廷酿酒系统的发达是因为随着统一国家的逐渐强大,汉皇室在饮食方面更为在意,形成了一套颇具规模的饮食管理机构,以负责皇帝和宫中其他皇室成员的饮食起居事务。汉代宫廷在饮食上花费的金钱很多,而其中花在酿酒上的更是令人叹为观止,根据后汉书记载:“旧太官汤官经用岁且二万万。”可见当时汉代宫廷饮酒风气有多么兴盛。

宫廷饮食机构酿造出来的酒质地醇厚,严禁当作商品销售,除了供给皇室需求之外,还赏赐给文武百官、边疆少数民族,有时甚至也会赏赐给对国家有所贡献的平民。根据《汉书·匈奴传》的记载,汉武帝时匈奴单于曾经派遣使者到汉朝来,要求汉朝每年向匈奴提供万石酒水,以保持两朝之间的友好往来。可以看出,匈奴对酒的需求量十分巨大,这也是汉朝国家酿酒机构规模较大的原因之一。但即使宫廷里有完善的酿酒机构,产出的酒水依然无法满足汉代宫廷所需,因此底下各个郡县的进贡就成了必要。

汉代除了太官掌握的宫廷官营酿酒之外,地方郡县也有官营酿造。与宫廷酿酒不同的是,地方官酿虽然要进贡朝廷,但也可以进行酒类贩售,将利用更加优良的酿酒方子制作的酒用以贩卖。这些酒口感醇厚绵柔、杂质较少,虽然售价要高于民间所酿酒类,但依然十分受汉代富庶人家的喜爱,为汉代官府带来了不小的收益。

但是官府酿酒毕竟无法供给大部分汉人。汉代的私营酒业较之官营更为发达,规模大小不一的酒肆作坊遍布全国各地,基本都是产销一体,是汉代酒业发展的主要单位。就整体形势而言,两汉时期的商业经营具有比较自由的发展空间,国家对商品市场虽有一些控制,但其时间和范围比较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就形成了一批依靠商业经营致富的巨商大贾。而酒是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品,酿酒业自然也就引起了商人们的极大兴趣,大工商业主们酿酒的规模十分巨大,一些实力雄厚的豪族不仅雇佣酒客、酒保来进行制酒、贩酒,甚至还动用了大量奴隶和囚徒。

小手工业者经营的酒肆则是汉代百姓最常去的饮酒之所。酒肆一般规模不大,自酿自销,酿的酒水谈不上多好,但胜在便宜。酒肆的老板一般亲自参加劳动,有的规模稍大一些的酒肆会雇佣帮工,也就是酒保。汉代私营酒肆分布甚广,因此从事酒业的人员很多,许多处于穷困潦倒之际的人往往会选择去酿酒作坊打工,以此来养家糊口。这些酒肆提供了工作岗位,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汉朝的稳定统治。

结语

两汉时期,酿酒技术已经达到了较为繁密和完善的地步,因而酒类产品日益丰富,有谷物酒、果酒、乳酒和配制酒四大类。汉代酒类丰富的原因是汉代造酒技术的提高,主要表现在制曲工艺上的进步,由原来的散曲发展为饼麴,并坚持了秦代的“六必”造酒原则。

由于酿酒属于厨事活动,而从事厨事活动的多为女性,在时人的观念当中,参与酿酒之事被视作女性应该掌握的妇功之一。所以很多汉代女人通晓造酒技术,从事造酒劳动的也不在少数。汉代官酿和私酿共同发展,通过大大小小的生产单位,满足了汉代社会大量用酒的需求。

参考文献:

《汉书》

《后汉书》

《汉代婚姻史》

《汉唐饮食文化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2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