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塔里又见广彩潘趣酒大碗

00:12正在广州塔首层环形展廊举行的“珠水同舟——粤港澳大湾区非遗展”中,我们却看到了由澳门广彩大师李溢坡绘制的广彩大碗。这种大碗,在广彩当中很常见,其他种类的瓷器中,少见。没错,这就是所谓的“潘趣酒碗”。“潘趣”一词是由英文“punch”音译而来的,最早出现在年的英国文献当中。最早的潘趣酒起源于印度,主要由五种原料调和——酒、糖、柠檬、茶、香料。17世纪早期,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水手和雇员从印度把这种饮料带到了英国,后来又传播到欧洲和美国。早期潘趣酒是用果酒(白葡萄酒)和白兰地作为基底调制而成的。17世纪中期开始,潘趣酒开始用原产牙买加的朗姆酒(甘蔗酒)作为基底。后来配方又不断变化,现在往往还要加入热水、牛奶等等。它的酒精含量比一般的鸡尾酒要低,味道主要体现为酸、甜。潘趣酒碗出现于17世纪初。18~20世纪,欧洲人在广州和景德镇大量订制潘趣酒碗,口径从25~60厘米不等。它还可以用来作为家庭的洗礼盆,因此是欧美家庭茶杯的日用器物,也经常用来作为礼物赠与新婚夫妇。为了使用方便,潘趣酒碗一般配有舀酒的勺和盛酒的杯子,用勺将酒舀至高脚杯内饮用。因潘趣酒碗腹深口大,配套的酒勺大多具有正面朝上的颀长的手柄。广彩有别于国内许多陶瓷品种的一点,是很快产生出来了明确的外向型经济导向。关于广彩的诞生时间有多种说法,但基本都集中在康熙晚期到乾隆时期之间。在它的初创期,这种外向型的特点在艺术表现层面还略显朦胧含糊——广彩所用的白胎,以及初期的绘制技法和指导工匠都是来自景德镇导致要区分早期“广彩瓷”与“景德镇瓷”相当困难,但有经验的鉴定者仍旧可以从绘制水平、手法等方面看出细微的差别——随着逐步的发展,广彩自己的风格逐渐凸显,到了乾隆以后,广彩各期的风格已经比较容易分辨了。这种风格,不仅仅是匠人在绘图时艺术品味的差异,更多地取决于市场的要求。广彩是在东西方文化交汇、融和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中国外销瓷器——这也是为什么在中国国内早期广彩留存数量较少的原因——其早期基本上完全按照欧美社会来样特别制作,表现出“式样奇巧,岁无定样”的面貌。虽然原材料、成型和烧制都是中国式的,但型制和纹样却是欧美风格。描绘皇室、家族、教会、社团、城邦等徽章纹是其一大特色,这些纹章往往又和人物、动物、山水、花卉等纹样同时使用,其中既有中国形象的事物,也有欧洲式样的事物;描绘船舶图的器物也很常见,不少都写上船舶的名字和在中国港口的停泊日期。所以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广州会生产出一种无论从器物功用,还是艺术风格都与中国传统瓷器大相迥异的“潘趣碗”来。李溢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他的家族广彩生意最初的主要市场就是在欧洲,特别是葡萄牙。而澳门中西融汇的文化特色,也让他的广彩绘制带有了更多的“欧洲风”。的确,将之与展览中的其他广彩作品对比来看,能明显看出在纹样装饰、人物画法、图案组合方面的不同,而更显淡雅的用色,也与人们印象中的“金碧辉煌”有所区别。如果要看今天的潘趣酒碗,到广州塔来吧。当然,如果想知晓更多与它相关的故事,广州的多家博物馆里也能见到它们。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卜松竹通讯员阮成玉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卜松竹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卜松竹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黄岸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5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