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俗”,自古以来,无论是帝王贵胄、文人雅士还是平民百姓,皆离不开酒。行嘉礼、宴宾客、迎四时……酒早已融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年12月21日至年4月10日,广东省博物馆继举办玉文化、中国茶文化、香文化系列展览之后,将推出“酒歌——中国酒文化展”。
展览以“酒”为核心,将自然风物与馆藏文物融合,通过自然标本及青铜器、陶瓷、书画等馆藏藏品共件/套(其中文物件/套),从礼仪、养生、风俗、外销等多角度解读中国酒文化。本次展览将首次展出青铜爵、松鼠葡萄纹犀角杯、银龙纹花鸟人物故事图三龙足冰酒桶、银纹章留白三国演义人物故事图高脚杯、清陈云龙夜宴图轴、锡刻花小执壶、酿酒工具、酒埕等多件馆藏文物和自然标本。
成套开发的文创品古代就有了
中国的制酒工艺源远流长,酿酒技术独树一帜。随着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使得我国酿酒的原料日益丰富、制曲技术不断进步和发展,逐渐成为东方酿造界的典型代表。
记者发现,展览中展出的各种相关文物,堪称在“酒”这个主题下的历代“文创”大赏。
例如明嘉靖款景德镇窑青花寿字葫芦瓶上利用树干盘绕呈寿、福、康、宁等字的图案是当时最为常见的纹饰,葫芦瓶因谐音“福禄”,又多籽,故含有福禄双全、多子多孙的美好意象。馆方专家介绍,许多民族都有用葫芦来装酒的习俗,酒具也有制成葫芦型的,堪称当时的“文创流行风”。
今天“套卡”“系列公仔”之类的文创产品非常流行,实际这种方式在古代就已经用得非常娴熟。清康熙景德镇窑五彩十二月花卉纹杯一套12件,大小相同。造型玲珑有致,杯体通透细腻温润。器身以青花五彩绘十二月花卉纹,并题写相应的诗句。诗句皆选自《全唐诗》,用青花书写,句末落青花篆体“赏”字方章款。诗句和画面相得益彰,清新雅致。馆方专家介绍,“十二月花神杯”是清代景德镇官窑烧造的一种成套酒杯,每套十二只,大小形制相同,分别以一年十二个月的时令花卉为装饰,并题写与之相配的诗句。其始烧于康熙年间,以后历朝皆有制作,传世品以青花、五彩品种多见。整套的花神杯流传至今实属稀少,极为珍贵。
设计对接市场文创助力外销
很多产品体现了当时广州外销市场的繁荣。这是当时的文创“产业化”的最佳体现。其中许多器物的设计极尽精巧,对今天的文创开发也大有借鉴意义。策展人介绍,外销饰品制造的兴起,推动了东西各国与地区间的工艺技术及文化交流。
松鼠葡萄纹犀角杯为清初时期制作而成,色呈棕褐色,包浆厚,光泽柔和滋润,采用了镂雕、浮雕等多种精湛的雕刻工艺,雕刻出流畅的线条,把葡萄枝叶和松鼠的形状与纹路遍布整个角器,造型层次丰富,逼真,具有较强的艺术性。这种杯多作为“劝杯”使用,在主客及陪客间传递,每次需饮尽,故又称“无奈杯”。
德化窑白釉公道杯杯口呈花瓣形,深弧腹、圈足。通体及圈足内均施白釉,足端无釉。杯中塑一站立的人,人体内有空心瓷管通于杯底小孔,瓷管口端与杯沿等高,立人足下与杯衔接处又有一暗孔。如注酒与人体内的空心持平,酒不能流入管内,但注酒过满时,酒高于杯中管口时,酒即随杯底的小孔一泄而出,杯中的酒就荡然无存。所以它又称“平心杯”,有提倡“满损谦益”之意。
清代的银镂空菊花纹套绿玻璃葡萄酒瓶瓶颈和瓶腹分别随形套银质菊花纹镂空装饰,瓶口有银质瓶盖,盖上有圆形盖纽。整个玻璃酒瓶设计精巧,兼具实用与观赏价值。绿色玻璃隔热性强,能减少紫外线干扰;玻璃酒瓶外用银包裹,起到了极好的保护作用。中国陶瓷常见的胆瓶造型和银质镂雕的菊花纹,将东方元素和西方审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清乾隆广彩洋人归航图大碗是欧洲人曾大量从景德镇和广州订烧的货物,用于调制鸡尾酒或果酒,以西方风格为主,款式、纹饰皆按西方审美设计制作。
看广东名酒“因地制宜”的开发思维
记者了解到,“酒歌——中国酒文化展”将以现代科技、自然与历史文化融合的视角,精美文物与趣味体验结合的展示方式,带领观众探索酒之起源与传承,品味酒之风雅与世俗。
展览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二部分“绿蚁新醅酒”“把酒话桑麻”,以自然科学的视角切入,配合馆藏植物标本与互动装置,向观众展示酒的原料、酒的香味、酒的种类与酿造技术;第三部分“能饮一杯无”,通过青铜礼器、古籍书画等,引领观众回顾曲水流觞至屠苏饮酒妙趣横生的酒礼与酒俗;第四部分“霞影入瑶觞”,甄选形态风格精绝于时代的中国传统酒具与外销酒具,展现各式酒具中承载的中西文化交融与匠心传承。
在展览中,记者看到了早年的赖茅、四特酒、五粮液、汾酒、衡水老白干等中国各地的知名老酒,时代感十足、地方特色浓厚的酒瓶和商标样式,让人可以一睹当时人们将文化元素注入产品设计中的匠心和巧思。而历代的酿酒工具、设备,则提醒人们,文创开发必须与实际的产业结合,才能开拓出广阔天地。
今天广东有很多有关酒的非遗项目,比如依靠手工酿造方法的大埔娘酒。作为中国黄酒的代表品种之一,它在现在成为非常著名的广东地方特色“伴手礼”。
米酒也是极富特色的中国酒。多年前,酿制小曲米酒的技艺,已广泛流传于潮汕乡村墟镇之中。其时,各农家和酿酒作坊,以大米为原料,使用小炉瓦甑来酿酒。小曲米酒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甘爽宜人。
展览中的蒸馏设备让我们一睹最富中国特色的“白酒”是怎么酿出来的。广东土产白酒中比较著名的有长乐烧等。清道光二十五年的《五华县志》记载:“县属出产烧酒甚多,长乐烧著称,岐岭为最佳。”这里有粤东名山玳瑁山,穿石而出之甘泉水质很好,属中性偏酸,且硬度较低,加上特殊的客家酿制技艺,代代相传造就了这一名酒。
春节饮酒的习俗应该可以追溯到很久远的时期。在中国出土的大量被认为是“礼器”的青铜器中,酒器在种类上占大半。可见在隆重的典礼现场,酒是极为重要的载体,而且酒礼很早就发展得很完备了。后来春节饮酒一般被安排在祭祖之后。因为祭祖必然要用到酒,祭祖完毕,一家人不分尊卑老幼,聚在一起饮酒。有些酒是今天的人不熟悉的,比如椒柏酒。这种庄严的酒礼,在今天广东的很多地方,特别是潮汕、客家地区的正式场合中仍随处可见。
这些“文物”和“非遗”其实就是最佳、最活态的文创。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卜松竹通讯员黄苏哲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王维宣
(部分图片由广东省博物馆提供)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王维宣卜松竹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谢育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