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文明发展,人们对饮食、饮酒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在一些大城市,正式隆重的宴会上,已经鲜有人会直接喝得伶仃大醉,不省人事,或者吐得到处都是。加之,交通法案严格执行,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醉酒”的情况。现在,高度白酒、烈酒、比如老白干、二锅头什么的,已经越来越不受待见。大家在小酌的时候,更喜欢红酒、啤酒或者果啤等等,也正因如此,低度酒成为新的创业风口。稍加注意就会发现,类似“精酿啤酒”之类的小酒馆正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精致的装修、高雅的格调,再配上风韵十足的调酒师,俨然一派高档场所,吸引着城市中大量的年轻人趋之若鹜。
低度酒在中国来说,实在是个新鲜的东西,相关的标准和法案并不健全,也没有特别突出的品牌,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一款款精致的酒瓶和酒杯,只消瞄一眼就会觉得里面装着的是“琼浆玉液”,但两杯酒下肚之后,并不是太好喝。或许是环境太过精致,以至于,大家都自我安慰:哦,新口味就是高端啊,喝不懂,我们还需要花些时间习惯啊!
烟酒一体,低度酒为什么会火?
其实,低度酒之所以会快速蹿红,除了中老年人们的养生意识之外,更重要的是年轻人的需求以及资本的怂恿。大量的创业者正在竭尽全力地教年轻人喝酒,显然,年轻人更愿意尝试新鲜事物,也更容易为此付出大量金钱。正因如此,各路资本才会蜂拥而至,和此前全部的创业一样,有一种急于挤出瓶的癫狂。大家总喜欢先奔跑起来,再寻找方向,毕竟,速度常常会打败模式和品质。只是如此创业,势必会再度出现一片哀鸿遍野。
俗话说:烟酒不分家,这一轮低度酒创业者大都来自上一轮电子烟领域。据不完全统计,自年开始已经有6位电子烟品牌创始人或者高管,启动了低度酒创业项目,包括雪茄电子烟联合创始人陈一诚,福禄电子烟高管刘喆以及YOOZ电子烟合伙人郑博翰等等。此外,刚刚上演完《真还传》的罗永浩也被传言正在酿制一款果酒,而就在两年前,罗老师也曾参与过电子烟创业。这些大佬的加盟,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吸引大量的资本入驻,包括红杉资本、经纬中国、天图投资等明星投资机构都一掷千金,准备在低度酒创业中大干一场。
当然,明星资本以及明星创业者之所以看好“低度酒”行业,正在于酒这个东西非常容易令人上瘾:人们悲伤了需要喝酒,高兴了也需要喝酒,迎娶新娘需要喝酒,有人去世需要喝酒。用移动互联网的行话说:应用场景太多了。
况且,低度酒只是一个统称,囊括了果酒、苏打酒、米酒、清酒等等,有很大的营销空间,大家创业各出奇谋,能做到相互不干扰。加之,国外也有了成功案例,一些上市企业动辄出现“人套现20亿美金”的诱人场景,也难怪一些手握闲钱的人蠢蠢欲动。酒本身的特性加资本助推,低度酒火爆也在情理之中。只是爆红之后,依旧需要深耕。
口味vs成瘾,微醺能换来滚滚财源吗?
烟酒在传统领域就走得很近,而且低度酒创业者又大都来自电子烟行业,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如今的低度酒创业浪潮,和此前的电子烟大战如出一辙。但电子烟经历过野蛮生长之后,最终没有推举出高端的品牌。按照逻辑来讲,电子烟主打“健康”品牌,而且有一定的成瘾性,哪怕只是从万亿市场规模刮一点渣渣下来,就有足够的利润了。遗憾的是,电子烟出现了“千烟大战”,品牌培养过于随意,而且缺乏监管。一些品牌的焦油、尼古丁含量甚至超过纸质香烟,更有小品牌被爆出:电子烟含有的化学试剂有一定的毒性。这些不成熟、钻空子、打擦边球的做法,直接惹得有关部门收缴。自此,电子烟偃旗息鼓。
相比之下,低度酒有更丰富的玩法。现在,低度酒主打的概念就是健康、微醺。显然,这两个概念时下非常流行,就连一些文学大师都非常笃定:喝酒最好的状态就是微醺。有了这些人的评价,微醺的概念就已经红遍大江南北,目前比较火的几款低度酒,都打出了低酒精含量、低热量、健康的品牌形象,还有鼓吹自己是无糖气泡水,零糖零脂的广告非常之拉风。此外,低度酒为了吸引年轻人,把“口味”作为另外的主打项目,比如青梅、桃子、西瓜、桑葚等等,还有一些品牌推出的口味可谓奇葩,比如海盐、玫瑰、咖啡等等,如此琳琅满目的口味,势必会在短期内吸引大量的年轻人尝鲜,从而给创业者带来第一桶金。但健康、微醺、口味等几张王牌,虽然能吸引短期流量,却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消费者的成瘾性,至少不能和普通白酒、红酒的成瘾性相比,消费者复购率自然欠佳。加之,琳琅满目的口味,有可能令年轻人厌恶,如果再加上配方不够考究,非常容易遭到市场淘汰。尤其是当年轻人认为喝点儿青岛、纯生也挺爽的时候,低度酒就危险了。
总之,低度酒目前的火爆要想转化为滚滚财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先,需要正规经营,把配方交由有关部门、医学部门仔细审核,不要步电子烟的后尘;其次,要切实摸准中国消费者的胃口,不要指望“猎奇”能带来市场,也不能把一些垃圾口味强推给年轻人,谁率先摸准消费者口味,谁就有望成为巨头,还有最重要的就是,低度酒一定要以“品质”来赢得市场,切莫让金钱卡住了脖子,比如因渠道搭建不合理,导致成本仅有15元的低度酒,市场售价高达59元,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渠道商层层加价。如此盘剥,不甚理智。(科技新发现康斯坦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