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酿葡萄酒有毒,是真的吗?
是真的,但不会中毒但易致腹泻
这些年啊,小植发现咱们过年的餐桌上呀,总会出现自己酿的果酒,尤其是葡萄酒,但是最近呀,小植也听说这自酿葡萄酒没准有毒,那么是真的吗?
也是讽刺,说起我们自酿葡萄酒的目的,大多是因为,在这个市场酒品良莠不齐的情况下,家庭酿制的红葡萄酒味道纯正,价格便宜,不加任何添加剂和防腐剂,干净没有毒性,喝起来特别放心,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自酿的果酒的道路。
但是今天小植想说,自酿的葡萄酒很有可能是有毒的。是不是觉得小植在危言耸听,那跟小植一起来看看吧。
一般来说,果酒大多属于发酵果酒,是水果经破碎、压榨取汁后,将果汁经酒精发酵和陈酿而制成。我们家庭酿造的一般就是法甲果酒发酵原理是果汁在酵母菌的一些酶的作用下,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产生乙醇(就是酒精)和二氧化碳的过程。发酵果酒很简单,(所以很多人都选择自酿)不需要经过蒸馏,也不需要在发酵之前对原料进行糖化处理,其酒精含量一般在8~20度。
观其化学变化,其实就是果汁中所含的己糖,在酵母菌的一系列酶的作用下,通过复杂的化学变化,最终产生乙醇和二氧化碳的过程。果汁中的葡萄糖和果糖可直接被酒精发酵利用,蔗糖和麦芽糖在发酵过程中通过分解酶和转化酶的作用生成葡萄糖和果糖并参与酒精发酵。但是,果汁中的戊糖、木糖和核酮糖等则不能被酒精发酵利用。
且酵母菌的酒精发酵过程是厌氧发酵,所以果酒的发酵要在密闭无氧的条件下进行,若有空气存在,酵母菌就不能完全进行酒精发酵作用,而部分进行呼吸作用(丙酮酸氧化生成CO2和水,并放出大量热能),使酵母发酵能力降低,酒精产量减少。
果酒在发酵初期,一般供给充足空气,使酵母菌大量生长、繁殖,然后减少空气供给,迫使酵母菌进行发酵,以利酒精生成和积累。酒精发酵是相当复杂的化学过程,有很多化学反应和中间产物生成,而且需要一系列酶的参与。
但除产生乙醇外,酒精发酵过程中还常有甘油、乙醛、醋酸、琥珀酸以及杂醇等副产物生成。它们对果酒的风味、品质影响很大
虽说是酵母菌主导发酵,但是,酵母菌的品种很多,生理特性各异,有的品质优良,而有的甚至有害,有些微生物会干扰正常的发酵过程,甚至会导致发酵的失败。
其中,为了保存的需要,在酿造过程中有时候会看到需要加糖,通过加糖增加酒精生成量以满足果酒对酒精度的要求。加糖一般用砂糖,而且要在发酵过程中分次进行,每次加糖后发酵液中总糖量应控制在14%~16%,以免抑制酵母菌活动,影响发酵过程。其次是调酸。由于发酵液中含酸量影响发酵进程和酒的保存,所以对酸的含量要做必要调整。一般每升果浆中含酸8~12克,对酵母菌繁殖有利,并对有害微生物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酸度过高,可以加糖,从而降低酸度也可加水冲淡果浆中酸度。也可将不同酸度的果浆相互混合,以使混合浆酸度适中,最后加二氧化硫。这样可以杀死或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加入量以每升含二氧化硫40~60mg为准。
说了这么多,大家还觉得葡萄酒就是你在家随便搞搞吗?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后才成为我们手中的佳酿。而自酿的葡萄酒很可能隐藏着有毒、有害的物质甲醇、杂醇油。
据悉,通过对大量自酿葡萄酒样品气相色谱分析显示,样品中含有不同浓度的甲醇和杂醇油。部分样品甚至大幅超标,你觉得你手巧就能避免了?这些东西贯穿你整个酿造的全程,所以小植建议,如果家庭酿制葡萄酒过程还没有除去甲醇和杂醇油的工艺,大家在自行酿制葡萄酒和饮用时应该当心,避免此类有毒、有害物质对身体造成危害。
自酿葡萄酒常见六大误区
误区一:葡萄放很久再酿。葡萄在常温下不易保存,容易霉变,若不新鲜,酒中会有霉菌。
误区二:酿酒容器不合适。自酿葡萄酒最好用非金属器皿,比如玻璃瓶、玻璃罐。
误区三:很快扔掉葡萄皮。刚开始发酵时,要让葡萄果皮、果肉、果核在一起,持续发酵几天到三周,再将上述东西分离出去,完成装瓶、密封。
误区四:加糖到葡萄酒中。
误区五:加入白酒。
误区六:发酵时间过短。
不管怎么说,小植是不建议大家自己动手的(反正我是手残,这么细致的,我是真的做不好,)然后你如果真的想自己做,当然是可以的,一步步做好,虽说有毒,其实一定程度上,也只是会拉肚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