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全家饭后看《水浒传》的时候看到武松在景阳冈山下豪饮十八碗的时候总是惊叹于他的海量,再看一眼身边的父亲平时喝酒就几小盅脸就红的像个猴屁股,莫名的有一种失落感,总以为自己是英雄的儿子,没想到我身边的英雄光论喝酒就如此不堪。
不知道大家会不会有同样的疑惑?
为什么动辄五十多度之上的白酒在古人面前却像白开水,随随便便就几坛几坛地喝,几十碗几十碗地饮?
真是的是古人酒量大吗?
其实不然,并不是古人的酒量大而是古代酒与现在我们所接触的白酒有所不同。
古代的酒大致可以分为三种酒分别是:米酒,果酒,白酒。
米酒
首先要说的米酒,而米酒在古代又分为浊酒和清酒。
浊酒:
明代大才子杨慎在名篇《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有这样的词句“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恰巧这一句也被运用到了央视老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歌词。)
这里的浊酒正是米酒的一种,而米酒又是发酵粮食酒,是古代最普遍的一种酒。
多由糯米发酵酝酿而成。
由于当时缺乏无菌技术,导致酿造过程中微生物的进入,结果基本上酒都会变成绿色。而且,酿成之后的酒通常都有很多杂质,如果不经过滤的话,这些酒就不会清澈见底,而是显得非常“浑浊”。
顾名思义为浊酒。
浊酒在古代的价格非常便宜,深受广大平民百姓或是穷困潦倒的诗人们的青睐,比如杜甫在《登高》中写道:“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而浊酒的酿造工艺又相较简单,古人甚至今天喝的就是昨天刚酿好的浊酒。
而我们在很多影视剧中看见古代人大碗喝酒的酒都应该是浊酒,只不过是被剧组换成了水,给了观众一种错觉,误以为是如今的白酒。
清酒:
其实古代也有清酒的,只不过清酒需要经过复杂的过滤程序,这样的酒酿出来以后干净澄澈没有杂质,可以保存更长时间,但因为优质所以价钱更高,李白曾这样写到:“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昂贵的价格阻挡了古代更多的爱酒之人,也只有李白这样的唐代大明星大概才喝的起。
而不管是浊酒还是清酒都是古代的米酒,而米酒的度数又较低,基本在十度之下,所以古人才可以几坛几坛地喝酒下肚而不醉。
果酒
除了最常见的浊酒和清酒之外,古时还有一类果酒——葡萄酒。但葡萄酒并非中原的产物,而是从遥远的西域传进来的(传说是唐太宗攻下高昌国之后才引进的酒种)。
由于葡萄酒非本地酒也就是古代的“洋酒”其价格自然也高居不下,不是一般人都能喝的上的,然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诗仙李白可不管葡萄酒有多贵,照喝不误,他豪放地写道“葡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
白酒
最后就是白酒了,古代的白酒也是蒸馏酒,而蒸馏酒与酿造酒相比,在制造工艺上多了一道蒸馏工序,而关于蒸馏酒到底起源于什么朝代,如今的观点也各不相同。
其中一个观点也是最为大家认同的一个观点是蒸馏酒始创于元代。
最早提出此观点的是明代医学家李时珍。他在《本草纲目》中写道:“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
元代文献中已有蒸馏酒及蒸馏器的记在。如《饮膳正要》,作于年。
故14世纪除,我国已有蒸馏酒。但是否自创与元代,史料中都没有明确说明。
还有人说是蒸馏酒起源于东汉,蒸馏酒起源于唐朝,起源于宋朝等说法,不尽相同。
但有一点可以知道古代的蒸馏酒比米酒度数稍高,但也不会高于现在的白酒。
所以武松可能喝的就是古代的白酒,就算如此,也是当时度数最高的酒了,“三碗不过岗”可不是说说而已,在当时此酒可是猛人的专利,不是谁都能喝得下去的。
而武松是宋朝的故事写《水浒传》的施耐庵又是明朝人,到底中国蒸馏酒的起源是什么时候?我们还需等相关专业人士考察清楚为准。
看到这里大家都应该明白古代人的酒量为啥那么大了吧,而我们在小时候却特别不懂事地误会了父亲,父亲的伟大又怎么能用酒量来衡量,每一个父亲都是每一个孩子心目中的英雄,他们用自己的肩膀撑起了一个个家庭,最起码在我心中我的父亲是我一辈子的榜样。
(图源网如侵权立删)
-END-